云南省圭山煤礦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
這座始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省屬煤礦,曾是滇南主焦煤重要生產基地。 鼎盛時期礦區擁有近萬人口,配套醫院、學校、電影院等完整生活設施。 2014年數據顯示,其控股的運銷公司年處理礦量達71萬噸,利稅超億元。
隨著資源枯竭和政策調整,礦區規模持續萎縮。 最新走訪發現,現僅保留不足六百名職工,配套生活設施大面積關停。
客運站候車廳倒塌,醫院雜草叢生,子弟學校僅剩野犬游蕩。
"紅旗井擴建至45萬噸/年"的規劃牌仍立在礦區,與冷清現狀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新建的環保機制炭項目,或許是轉型新嘗試。
這個投資2508平方米的新廠,計劃年產5000噸機制炭。
但周邊商戶反映,招工信息貼出三月,應聘者寥寥無幾。 煤礦醫院的老職工說,醫保關系轉接問題至今沒解決利索。 子弟學校教師分流時,有人被安置到三十公里外的鄉鎮小學。
礦區商店老板算賬:現在日營業額不到十年前的二十分之一。
值得琢磨的是,煤礦工商登記顯示經營期限已變更為"長期"。
這種"僵尸企業"現象在資源型城市并非個案。
數據顯示,云南同類煤礦近五年關停率達37%,但職工安置率僅68%。
新開工的環保項目能否盤活閑置資產?周邊村民大多持觀望態度。 有礦工子弟在社交媒體發帖:父輩的榮光終成記憶。
當礦井深處的機械聲徹底消失,這些老工業基地該何去何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