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底,上??偸顷幱昃d綿。
法醫研究所迎來了一位風塵仆仆,提著箱子的年輕人,他是江西省公安廳的法醫張偉納。
來到研究室,他輕輕打開箱子,里面是一團報紙。當他小心翼翼將報紙展開后,赫然出現了一堆骨殖和一副銹跡斑駁的腳鐐。
經過仔細的鑒定,最終確定,骨殖是方志敏的。
隔年,梅嶺墓成,一代英魂終歸故里。
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是江西弋陽人,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為了兒子的前程,8歲時湊錢讓他上了私塾。
方志敏很聰明,不但學得認真,學得快,寫的文章常常被先生表揚,還當著全體學生朗誦??缮系?2歲,家里再也拿不出錢了,方志敏只好輟學回家幫父母種地。
他白天干農活,晚上依然會借著月光看書。往往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總會自責,而方志敏卻使勁地安慰他們。
隨著年齡的增長,方志敏成了干活的一把好手。平時把自家地里料理完后,他總會去幫還未干完活的鄉親鄰里,如此一來,大家對他格外喜歡。
1916年,方志敏滿17歲。村里有人提議,應該讓方志敏繼續讀書,將來有了出息,也好帶著全村人過好日子。于是,在鄉鄰的共同幫助下,方志敏得以進入縣立高等小學學習。
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方志敏埋頭苦學,經過三年的奮斗,他又考入了省立工業學校。在學校里,除了學習,他依然喜歡寫作,時不時就會向學校的刊物投稿,不曾想,一篇《捉賊》的小說得到了主編邵力子的賞識。
邵力子非常贊同他在小說里所表達的一些個人看法,后來更是成為了方志敏人生轉折的重要人物。
1922年7月,受邵力子之邀,方志敏來到上海。他不但擔任了書刊的校對,還成為了上海大學的旁聽生。在此期間,他接觸到了許多進步書刊雜志,并結識了瞿秋白、惲代英等我黨人士,讓方志敏的思想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讓他意識到工業強國的前提是要先救國。
一個月后,方志敏離開上海返回了南昌,創辦了“文化書社”,以此來宣傳保家救國。
1924年3月,方志敏高舉右手,堅定地誦讀完誓詞后,光榮加入了我黨。從此以后,他便將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揮灑在了江西這片熱土上。
1930年,方志敏在贛東北開辟了根據地并成立了紅十軍。帶著這支隊伍,方志敏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地斗爭。新的紅十軍組建后,方志敏又帶著隊伍投入到了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中。
1934年10月,贛東北根據地迎來了由劉疇西領導的紅七軍。隨后,兩支隊伍合并為紅十軍團,遂離開贛東北向皖南進軍,在攻占旌德縣后,打開監獄釋放了我黨人士和無辜群眾。趁著保家衛國的浪潮高漲,集結了大眾,向他們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
一路走來,方志敏打了許多勝仗,也遭到過重大損失,更經歷過彈盡糧絕和筋疲力盡。但是,精神的指引和信仰的力量,卻讓他不斷奮力前進。
1935年1月,方志敏率軍遭遇了蔣軍的追剿。敵軍的數量大于我軍數倍,且裝備精良,很快將我軍隊伍截為了兩部分,一邊是方志敏率領的800多人,另一邊就是大部隊。
面對如此敵眾我寡,方志敏依然沉著指揮應戰,經過一番斗智斗勇,他最終和800多人突出了重圍。正當戰士們揮舞著裝備慶祝時,方志敏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大部隊的會合。
他突然意識到,出大問題了。
經過多方打探,終于得到消息,大部隊依然被困于敵人的包圍圈中。方志敏二話不說,便對突圍的人馬作出一些交代后,就要去尋找大部隊。
突然,另一個負責人攔住了他,說道:“戰士們還需要你的領導,讓我去找大部隊。”
“不行!不論大小,我們都是一個整體,部隊是我帶出來的,一定是我負責找回來。”他堅定地對另一負責人說,并再次交代了他一些話,就毫不猶豫地朝著危險的方向走去。
方志敏再一次進入到敵人的包圍圈里,憑借自己多年打游擊的經驗,終于找著了大部隊。在敵人10多個團的包圍下,隊伍只剩下2000多人了,方志敏痛心疾首,他發誓要將剩下的人馬帶出去。
在敵人的圍困下,戰士們已經斷糧好多天了,大家就靠山里的野果充饑。即便這樣,他們也在方志敏的帶領下一次次突圍,與敵人打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戰斗。
無奈寡不敵眾,再加上七天都未吃到一口正常的食物,1935年1月27日,方志敏落入了敵手。同時,與他一起落入敵手的,還有紅十軍團劉疇西、曹仰山、王如癡等領導人。
獲悉方志敏被抓,老蔣第一時間下令,要千方百計勸降。于是,端坐江西頭把將交椅的俞伯慶開始了各種利誘,結果都被方志敏一一罵了回去。最終實在沒有說辭,俞伯慶便厚顏無恥道:“你們不是失敗了嗎?還這么硬氣。”
方志敏當仁不讓地還擊道:“你錯了,失敗只是暫時的,在我們的心里,永遠都沒有失??!”
見勸降不成,敵人最終失去了耐心,兇相畢露,開始對方志敏等人進行各種折磨。
這張戴著腳鐐的照片,便是敵人故意拍下來的。目的是想公布出去,以此來炫耀他們的“戰功”,而方志敏等人昂首挺胸,威武不屈的樣子卻讓他們退卻了。
方志敏、劉疇西、曹仰山、王如癡四人被關在一個囚室中。敵人假惺惺地說是為了優待我軍高官,每天讓他們吃三頓飯,水隨便喝,然而腳上重達10斤的鐵鐐銬卻打了敵人的臉。(曹仰山因受重傷,犧牲前一直躺在囚室中)
審訊是不可避免的,方志敏四人立場堅定,他們都挺過了敵人的各種刑罰,沒有吐露關于我軍的任何一絲情報。敵人沉不住氣了,氣急敗壞地“警告”道:“告訴你們,腳下就兩條路,要么投降招供,要么就是死!”
結果,四個人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死”。
劉疇西和王如癡都是硬漢,他們不怕死,于是兩人倒是灑脫地在獄中下起了棋,也輪流照顧重傷的曹仰山。
沒有帶大家突出重圍,方志敏一直心懷愧疚,事到如今,兄弟們依然一條心,他又倍感欣慰,于是對大家說:“臨刑時,我們必須要證明我們的不屈,要高喊口號,使勁地喊,所以我們要準備口號!”
大家一致表示同意,方志敏通過看守向敵人軍法處要來了筆墨。
方志敏是戰士,同時他又是文人。
看著爭取來的筆墨,他又點燃了斗志,即便身陷牢獄,依然可以用這些筆墨與敵人斗爭。經過大家的商量,方志敏寫出了臨刑口號,接下來,更是在六個月的生命倒計時里,寫出了13萬字的文章。他又爭取了“看守朋友”,巧妙地將這些文章從獄中傳了出去,這便是我們后來讀到的文集《可愛的中國》。
對于獄中的我軍戰士來說,國府的法庭只是個形式,那些羅織出來的“罪狀”便是判決他們的依據。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四人高喊著他們的口號,英勇就義,他才36歲。
方志敏犧牲了,可敵人并沒有就此放過他的家人。不久后,方志敏的妻子落入了敵手,他的母親金香蓮被迫帶著5個孫子東躲西藏,艱難度日。河里的螺螄,山間的野菜,就是他們充饑的食物,根本談不上油鹽。
祖孫六人就這樣熬著,熬過了春夏秋冬,熬過了人間十年,終于熬到了新中國成立。
1951年,老根據地訪問團來到南昌,他們看望了金香蓮老人,謝覺哉代表中央親自為她佩戴上榮譽勛章。
老太太紅了雙眼,低眉看著勛章,堅強的神情下,遠去的兒子似乎又來到了自己身邊。
在與慰問團的談聊中,金香蓮跟大家說起了一樁兒子犧牲前的往事。
那是方志敏建立贛東北根據地后,金香蓮以為兒子有了餉銀,便找去要錢還他求學期間欠下的700元。
面對母親的要求,方志敏很是愧疚,他說:“我是給窮人辦事,餉銀要以后才有。”
當他還想繼續解釋時,母親卻向他擺擺手:“知道兒是替窮人辦事,我苦點兒也舒心。”說完便走了,從此母子倆再也沒有見過。
聽完金香蓮講的往事,大家早已淚目,感動于這位平凡偉大的英雄母親,感動她的堅強,感動她對兒子的支持。
穿過歷史風云,回首方志敏短暫的一生,他擁有著矢志不渝的信念,擁有著強國富民的情懷,擁有著砥礪前行的斗志,擁有著清貧奉獻的品格。
這些,詮釋了偉大建黨的精神。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內容素材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