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棗兒甜又香
文/馬勇
“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一顆棗兒一顆心,心心向著共產黨……”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淚眼婆娑,心仿佛飛向故鄉的方向,故鄉情在我心中蕩漾開來。
故鄉有許許多多的棗樹,房前屋后,池塘周圍,毫不夸張地說,但凡有空地卻不適合種莊稼的地方,勤勞的人們就會種上棗樹。即便土地貧瘠,它也能頑強生長,結出瑪瑙般的果實。
不必說春天整個村莊浸在棗花香里,成群的蜜蜂嗡嗡唱著歌忙碌采蜜,棗花蜜潤肺養喉的清甜;也不必說夏天中午,大人們在繁茂的棗樹下納涼、勞作,小孩子們在樹下捉迷藏、跳房子,夏夜時嗅著青棗的甜香數星星、賞月亮;單是那誘人的棗酒和棗食品,就讓人心曠神怡,垂涎三尺。
“七月十五棗紅圈”,一到這時,莊戶人家便開始做棗酒和醉棗。摘棗子是我們小孩子的樂事——我們騎在墻頭上、站在屋頂上、趴在樹枝上,專挑又大又甜、半青半紅的棗子,有裂紋的一概不摘。摘下的棗子用涼白開洗干凈,控水備用。娘會搬來事先備好的瓷壇,將涼白開倒入壇中,再倒進父親從供銷社買來的紅高粱酒,放一大把冰糖,用飯勺攪拌均勻,按一斤水二兩棗的比例放入備好的大棗,封好壇口。一周后,棗酒就做成了:棗子變成紅褐色,酒水呈粉紅色。每天中午吃飯時,娘總會倒一大碗棗酒——棗酒微辣,既有棗的甜,又有酒的香,喝上一小口,慢慢咽下,渾身的細胞都覺得舒暢;棗子軟綿綿的,開胃又解饞。
醉棗的做法是把紅高粱酒倒入大碗,讓備用的棗子在酒水中滾一圈,每一處都蘸上酒,再放入干凈的壇子或玻璃瓶中封口。一周后,棗子被酒水浸成紅色,隔著玻璃就能看見。這時打開來吃,棗子軟香可口,讓人越吃越愛吃。娘總把一壇醉棗藏起來,等過節時拿出來招待客人——在寒冷的節日里,能吃到醉棗真是福氣。
“八月十五棗落桿”,到了中秋,家家戶戶開始打棗。一桿子打在樹枝上,棗子像雨點般落下,樹下撿棗的人都戴著草帽,不然會被高處落下的棗子砸出包。成熟的棗子放到屋頂或是竹席上暴曬,曬到八成干就收起——若曬到十成干,棗子會變得又干又硬,嚼起來費勁。
貼餅子時放上紅棗,做成的棗餅子是我們的最愛。咬一口甜甜蜜蜜的棗餅子,再喝一口玉米粥,滋味別提多香了。
蒸饅頭時會做棗卷子:把面皮搟成橢圓形,兩頭各放兩顆大棗,中間再放兩顆,然后從兩邊向中間卷合即可。
蒸棗糕更是個技術活:每一層都有不同的花樣,頂部還要做出漂亮的花朵造型。棗糕多用作結婚或過年的供品,上完供后,會切成小三角形塊狀,分給左鄰右舍品嘗。
還有一種專為孕婦制作的棗豆蜜:把大棗去核,與泡發好的黃豆、紅薯一起煮熟,撈出放在盆里,用搟面杖搗碎。吃一口,甜香四溢,令人久久難忘。
故鄉的紅棗樹陪伴著我曾住過的老屋,許多童年記憶已漸漸模糊,唯獨那又香又甜的大棗,始終珍藏在心底。如今,我已兩鬢斑白,對故鄉的思念朝思暮想。故鄉的大棗,是一首縈繞在心頭的戀歌,讓我歡喜,也讓我惆悵。故鄉啊,我心心念念的故鄉,那里有數不盡的情愫、寫不完的摯愛,還有那永遠難忘的棗中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