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一個粉絲的私信問我,如果取消機關事業單位的績效獎金,會變成什么樣?
我們知道,機關事業單位的收入除了工資之外,還有績效獎金這一塊。說實話,績效獎金今后繼續規范的可能性很大,但取消的可能性很小,為什么這么說呢?
下面分析看,也看看如果取消機關事業單位的績效獎金,會變成什么樣?
首先得明白,績效獎金對于體制內的人而言,是他們收入中占據很高地位的重要一塊。你想想看,基本工資那部分是固定的,數額往往不高,不少人就指著績效獎金把總收入拉上去,湊夠養家糊口的數。
績效獎金一沒,很多人的月收入可能直接“縮水”一大截,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沒了,這壓力可就大了去了。房貸車貸、孩子學費、老人贍養,這些硬性支出不會跟著獎金一起消失,日子立刻就會緊巴起來。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動靜肯定不小。公務員隊伍里首先就得“炸鍋”。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就指著這筆錢呢,說沒就沒了,情緒上接受不了,工作積極性也會受打擊。
更微妙的是,公務員和教師群體之間可能還會有點小尷尬。因為政策上一直要求教師工資向公務員看齊。如果公務員的績效真取消了,教師這邊會怎么處理?是跟著取消,還是不動?如果不動,公務員心里難免嘀咕:憑什么我們沒了,你們還有?要是也跟著取消,那教師群體也得跟著受影響,波及面更廣。這無形中就在兩個重要的體制內群體之間劃了條線。
為啥會有取消績效獎金的猜想呢?績效獎金不像基本工資那樣有國家財政兜底,它很大程度上要靠地方自己想辦法。這幾年經濟大環境不那么火熱,加上國家對地方財政管理更規范了,有些地方是真沒錢了,或者錢袋子被看得更緊。發績效獎金變得很吃力,要么拖著晚發,要么減少數額,甚至干脆停發。有的地方更麻煩,之前發的獎金,如果被認為不合規,還得讓工作人員退回去,這操作就更讓人頭疼了。
再說說績效獎金這制度本身,設計的初衷是好的,想干得多干得好就多拿點,激勵大家。但實際操作起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很多地方考核不夠科學,搞不好就變成“大鍋飯”,人人有份,干多干少差別不大,這就失去了激勵的本意。有時候又怕發得不公平鬧矛盾,干脆就平均分。時間長了,這筆錢對很多人來說,更像是“應得”的一部分固定收入,而不是真正的“獎勵”了。
那如果真的取消,或者大幅調整,會怎么樣呢?短期看,對體制內人員的生活沖擊是直接的,日子難過,人心不穩。工作積極性下降,隊伍不好帶。
長遠看,這其實是倒逼著薪酬制度必須改革了。怎么改?方向可能是把這塊獎金“陽光化”、“規范化”。比如,有的地方嘗試把績效分成兩部分:一大塊比較固定的基礎績效,按月發,保證基本收入穩定;一小塊是真正的獎勵績效,年底根據實際干得怎么樣再發,真正體現“多勞多得”。但這個度怎么把握,考核怎么做到公平有效,都是大難題。
所以,取消績效獎金,絕不是簡單發個文件就完事了。它牽一發而動全身:
對個人:是實打實的收入銳減,生活壓力驟增。
對隊伍:是工作積極性的挫傷,隊伍穩定性的考驗。
對群體關系:可能在公務員和教師等群體間制造微妙的隔閡。
對財政:是地方財力的直接反映,沒錢就是硬傷。
對制度:是暴露了現有績效體系的缺陷,倒逼更科學合理的薪酬改革。
說白了,績效獎金這事,表面看是錢的問題,背后是地方財政能力、收入分配公平、隊伍管理激勵、甚至社會穩定的問題。真要動它,那必須得想周全了,得有個穩妥的過渡方案,得把新的分配制度設計得更合理、更透明、更能調動積極性。
否則,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取消,帶來的麻煩和震動,可能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得多。改革是必要的,但怎么改,步子怎么邁,確實需要智慧和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