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古時打仗,一動兵就數十萬,比如楚漢交兵一出場就是幾十萬,曹操討伐東吳號稱八十三萬,楊廣三次出兵高麗也是五十多萬,而且一打仗就是幾十萬混戰,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么些軍隊,之所以這么些人,其中涵蓋了后勤和民夫。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在戰爭前就會進行糧食的征調,古時,國家也沒有實力支撐大規模戰爭的糧食消耗,原因就是后勤養不起,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那幾年,直接耗光了文景兩帝積攢的家底,再就是擁兵百萬和有10萬戰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北宋擁兵百萬,但是一次作戰能出動10萬戰兵的極少。
古代的通訊手段很落后,后勤補給能力很弱,所以糧道一旦掐斷,軍隊立即就會崩潰,古代的以少勝多大都是掐斷對方的后勤補給。從先秦時期到漢末魏晉,中國的社會都保持著極高的動員率,但是這動員率不代表有戰斗力的部隊的數量。當時在超過五千人就必須分兵,超過3千人必須分路,因為一個主將通過旗語,傳令兵直接傳令下去進行戰術指揮的部隊最多八千人,再多就聯系困難,這和能力無關,因為條件不允許。
當時的軍隊成分復雜,不再是單純的戰術指揮,還有偵,情報,外交,交戰都是缺一不可。而所謂的大規模軍隊作戰,涉及的區域不止是一座城池,而是涵蓋了山脈,河流,戈壁,丘陵,平原等各個地形,特別是古代地理地圖的落后,將領的地理全局觀可謂是直接影響軍隊的布置最終影響整個戰局。而且尤其是看軍事地圖尤為關鍵,古往今來所有的軍事大家都會看地圖,韓信,項羽和劉邦都是如此。
劉邦平定陳豨之亂,政治操作全程拉滿毫無破綻,軍事部署堪稱大兵團作戰典范。從劉邦平定陳豨之亂就可以看出劉邦真的是軍事大家,不遜于韓信與項羽。
司馬遷在《史記·陳豨傳》中,對陳豨只有一句話,那就是“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現在來看,陳豨應該小股義軍的首領。在劉邦占據宛朐后,陳豨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靠劉邦,至于原因不得而知,這就是說,陳豨是帶資入股的,然后同劉邦征戰天下,直接受韓信指揮,因此陳豨與韓信私交不錯。雖然如此,陳豨始終是作為一支獨立的勢力存在。漢高祖六年,陳豨因功被封陽夏侯,同年韓信被奪去兵權降格為淮陰侯。
漢高祖七年十二月,匈奴進攻代國,代王劉仲棄國自己逃回洛陽,被貶為合陽侯。劉邦改立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由于代地與匈奴接壤,劉邦讓陳豨以列侯身份任職代丞相,去督統趙、代兩國的邊防部隊,北方邊境的軍隊全都歸他統領。這既是對陳豨的信任,也是對陳豨軍事能力的認可。
而燕代趙邊軍,這可是真正的野戰軍,雖然劉邦登基后不少人造反,但對劉邦造成最大傷害的就是陳豨造反,陳豨造反前后持續三年,梁王彭越、淮陰侯韓信直接因陳豨叛亂而死,英布與盧綰之叛則間接與此有關。
陳豨掌控北境漢軍后,和他的偶像信陵君一樣養起了大批門客。趙相周昌對此預感到危機,于是向劉邦匯報了陳豨的種種不法行為,并指出從跟隨韓信攻趙算起,陳豨已經在趙代邊境之地經營了多年,現在又手握重兵,實在有點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決定敲打下陳豨。
劉邦于是命人追查陳豨留居代地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感到害怕,暗中派門客到韓王信的將領王黃、曼丘臣那里聯絡消息。漢高祖十年七月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去世,劉邦派人召陳豨進京,但陳豨稱病不出。九月陳豨便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
劉邦得知消息之后,立即明詔天下,明確指出罪魁禍首是以陳豨,王黃為首的賊首,剩下的不論官員還是老百姓都是被裹挾的。只要能投降,全部赦免罪名。劉邦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將陳豨徹底孤立起來,將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大軍還在集結,可劉邦不等大軍集結完畢,直接只身趕去邯鄲坐鎮,當看到邯鄲還沒有丟,劉邦大喜,并且認定局勢已經穩了。從當時的局勢看,陳豨的邊軍整體弱于的漢軍,從山西一路南下,不論是對于北上還是南下,都是非常困難的,反之河北一片大平原,可以快速進軍。
當時陳豨只要部署一支部隊留守代地,能擋住河東地區漢軍的攻勢,主力部隊推過邯鄲和漳水長城,拿下河北,那么此時西有太行山,東有古黃河,南拒漳水長城防線,哪怕不能打進長安,最終也能割據河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劉邦不顧還在集結的軍隊,直接自己只身前去邯鄲。劉邦的意圖就是趕到邯鄲控制住漳水長城防線后,只要占據這一線,勝負就已經決定了,接下來就是按部就班,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問題是劉邦是一個光桿司令來到邯鄲,又如何指揮打仗,此時已經在邯鄲的趙國相國周昌對劉邦表示,北邊的常山郡25座縣城已經丟了20座城了,現在為了穩定局面必須將丟掉了城池的文武官員一律處死,以儆效尤。但劉邦拒絕,劉邦的意思和也很明顯,不能因為官員能力不足而誅殺大臣,一番操作,馬上穩定住敗軍的軍心,讓地方官員和守將的心態穩定下來,保證地方運轉秩序不亂。
地方秩序不亂,地方官員就有條件征召軍隊了,募集軍糧。兵源解決了,那誰當統兵的主將,劉邦讓周昌從趙人里選可以當將軍的人選,周昌選了四個人,劉邦親自接見這四個人,而領導最大的責任和能力不在于自己多能干,而是知人善任,選出最恰當的人選。
劉邦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就你們四個什么玩意也能當主將,四個人嚇得要死,接著劉邦立即又將四個人的采邑增加1000戶。周昌不解,大漢自開國以來就沒有這樣寸功未立的人就封候的。劉邦表示,陳豨大軍壓迫,兵貴神速,此時漢軍還在集結的路上,遠水救不了近火,只能依靠趙人,為此必須給足甜頭,軍民一心奮戰才行。這四個將領現在一日之內封侯,必然舍生忘死死報效天子之恩,在得知陳豨的將領里有一堆商人,于是馬上開展金錢戰術,誘降叛軍軍官,還沒有開打,陳豨就已經輸了。
陳豨叛亂之后,立即兵分兩路,一路從代地南下穿過汾河谷地直插河東威脅關中,一路從河北平原南下,橫掃趙國,奪取河北,西路軍由陳豨親自率領韓王信,占據婁煩南下,命乘馬絺為預備隊,守馬邑。另一路軍以鉗形攻勢為主,以丞相候敝總指揮,領兵直接正面進攻邯鄲,張春領兵從平原度渡河迂回,趙利領軍守東垣為預備隊,王黃領騎兵駐扎曲逆為機動部隊掩護側后。
不得不說,從陳豨的軍事部署來看,還是很有能力的。光是看這個軍隊布置,隔著太行山東西兩支軍隊,西邊是南北的香腸走向地形,所以軍隊聚成一股,前后呼應,東邊是華北平原,部署兩支軍隊分進合擊,鉗形攻勢,一支正面攻邯鄲和漳水防線,一支走平原度迂回包抄,在兩支軍隊后面部署預備隊,在側后曲逆布置騎兵機動部隊,這個也很關鍵,曲逆北邊就是易水河長城,這個位置不僅能做完一支預備隊隨時投入戰場,同時保護大軍后背,防止盧綰的燕國軍隊從易水河長城出擊夾擊。
此時劉邦身先士卒,固守邯鄲,正面抗線,按理此時彭越應該馬上出兵走白馬津渡河北上支援劉邦,結果彭越只派了幾千人意思意思,行為異常反常,在這緊急關頭,在齊國的曹參馬上發現不對勁,張春渡過平原后,曹參馬上領兵緊急攔截,此時完成集結的漢軍也火速趕過來,劉邦讓周勃,傅寬領軍從河東北上,穿過太原郡直接北上迎擊陳豨和韓王信軍。而彭越最終被捕押赴洛陽。劉邦起初打算流放彭越以懲戒,但呂后認為流放等于縱虎歸山,找人誣告彭越而斬殺了事。
樊噲領步兵,灌嬰領郎中騎士,靳歙領各諸侯國車騎部隊渡河北上支援劉邦。郭蒙為東武候,東武在平原度附近,推測實際上郭蒙軍應該是一路尾擊叛軍。另一邊周勃傅寬領軍北上,在婁煩迎擊陳豨,擊破陳豨韓王信,斬首乘馬絺,收復馬邑。
另一邊劉邦詔令灌嬰領郎中騎兵,迂回北上,讓靳歙配合灌嬰,直插曲逆,斬首候敝,解決掉在曲逆的王黃騎兵部隊。接著灌嬰繼續穿插迂回,解決掉東垣附近的叛軍,最后配合正面的劉邦樊噲,前后夾擊東垣叛軍,殲滅趙利軍。
陳豨之亂中,劉邦親臨指揮的時間也就幾個月,基本就把陳豨軍主要將領和主力消滅,重要節點全部收復,將其打成流寇。其次叛亂期間劉邦甚至兩線開戰,南下討平英布。豨之亂波及范圍廣時間久,是因為趙代地區有韓王信余黨,有匈奴勢力介入,有燕王盧綰養寇自重,形勢非常復雜導致。而東垣之戰徹底殲滅叛軍主力,叛軍作鳥獸散,開始打游擊,劉邦回軍,留下周勃和樊噲繼續鎮壓叛軍余孽,一年后,周勃在靈丘斬陳豨,柴武在參合斬韓王信,樊噲俘虜王黃等人。
平叛策略,先著重處理內部憂患,然后再集中兵力對付外部隱憂。自韓信被圈養在關中后,用兵方面,普天之下高皇帝視之皆渣渣。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