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好幾個初中孩子申請休學的消息。
短時間內聽得頻繁,讓人不得不警覺:孩子們的心理狀況,正在悄悄出現“集體性失衡”。
- 《2024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揭示:
53.85%的情緒障礙青少年曾經歷休學,平均休學次數達 1.71 次,學習壓力與家庭環境為主要原因。
家長認為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本就敏感脆弱,加上升學壓力和家庭期望,很容易被壓得喘不過氣。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只看到了“成績”,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呼救。
假如有一天孩子真的提出想休學,該不該答應?
心理學家李松蔚曾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承擔怨恨是父母的工作之一,擔責,也是。”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休學申請”會猶豫甚至退讓,覺得給孩子自由,是尊重和支持。
看上去大家皆大歡喜,但背后其實是責任的轉移:你決定的,就你自己負責
可孩子真的能承擔這個責任嗎?
他們正在經歷迷茫期,根本無力預判休學后的結果,真出了問題,還會更加焦慮和無助。
父母必須站出來承擔這份“決定的責任”,而不是讓孩子獨自扛下選擇的后果。
做決定前,可以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分析各種可能的路徑和代價——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幫他們看到情緒背后的真實問題。
對于學生家長,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做三件事。
1. 每天要有一點學習節奏
不是主張雞娃,但學習的節奏感必須建立
從讀繪本到讀大部頭的書,從認識10個單詞到1500個,這些都靠時間和積累。
你不能指望一個小學階段“零負擔”的孩子,進入初中突然適應快節奏。
如果基礎太弱,一上初中學習壓力突然加大,他們第一反應往往是——我不行了,我要放棄。
與其到了那時候崩潰,不如現在每天給孩子一點點任務:哪怕是讀10頁書,做10道口算題,也比完全放任要好。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教育也一樣。
2. “愛與自由”,不能無限妥協
現在很多父母一談教育就說要“尊重自由”,但自由≠放任。太多孩子變得不敢承擔、不愿堅持,說白了就是太早被推出了“決定權”,卻沒有配套的“承受力”。
當孩子說“不想學、不想做”的時候,不一定是真的抗拒,很多時候只是沒找到成就感,或正在情緒低谷。
作為家長,不是一味順從,而是要適時推動一把。
因為你是他的后盾,不是“甩鍋”的出氣筒。
3. 情緒疏導+實際方法,缺一不可
當孩子陷入抗拒期,家長常說的一句話是:“他就是不愿學,我也沒辦法。”
但真沒辦法嗎?你有沒有換過教材?有沒有降低難度?有沒有換一種方式陪他學習?有沒有讓他覺得“有人和我一起在扛”?
真正的陪伴,不是把責任甩出去,而是幫他找到路。
一邊給方法,一邊給溫暖,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硬撐。
孩子不是不懂事,只是他們還沒學會如何與壓力共處。
休學,可能是一種信號,而不是最終選擇。
休學也并非孩子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環境中的一部分。
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迷茫時,給出正確的方向和足夠的支持,讓他們學會承擔,而非一味地逃避。
真正的成長,是“在跌倒前,被拉住;在崩潰前,被理解”。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