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半,李娟的手機還在床頭柜上震動。小學二年級的家長群里,有人曬出孩子剛寫完的三張奧數試卷,緊接著彈出班主任轉發的 “暑期閱讀書單”,下面立刻跟著二十多條 “收到,謝謝老師”。她劃著屏幕,心跳莫名加快 —— 今天兒子只寫了半頁口算題,睡前故事也因為加班被取消了。
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統計顯示,曾經作為家校溝通渠道的微信群,如今成了 24 小時不打烊的 “焦慮批發市場”,很多前來咨詢的家長表示 “每天忍不住反復翻看群消息,生怕錯過任何‘重要通知’”。
一、那些藏在群消息里的 “焦慮病毒”
“陳老師,您推薦的拼音 APP 是哪個版本?”“張媽,您家孩子報的書法班能發個定位嗎?”“今天數學小測的平均分是多少?” 青島飛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詢的咨詢師的手機里,存著一位媽媽的截圖:孩子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月,她的親子群日均消息超過 500 條,其中 30% 是家長間的 “軍備競賽”—— 誰的孩子先會背古詩,誰報了雙語早教,誰買了全套的蒙氏教具。
更隱蔽的焦慮來自 “隱形比較”。某重點小學的家長群里,有位爸爸每天晚上八點準時發 “今日學習打卡”:從早晨六點半的晨讀到晚上九點的鋼琴練習,精確到分鐘。起初只有零星幾個點贊,后來慢慢演變成半個班的家長跟風打卡。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接待過一個案例:媽媽因為總在群里看到 “別人家孩子” 的優秀表現,回家后對女兒越來越嚴厲,原本活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拒絕上學。
這些焦慮會像病毒一樣傳播,而且往往始于一個看似平常的提問。諸如:“老師,這次作業必須用 A4 紙打印嗎?” 當這個問題得到肯定答復后,立刻會衍生出 “什么牌子的打印機好”“要不要買彩色墨水” 等一連串問題。一位家長無奈地說:“現在連買個作業本都要在群里問三遍,生怕不合群。”
二、為什么我們會被群消息牽著走?
“親子群焦慮的本質,是家長對‘教育失控’的恐懼。” 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老師解釋道。在她經手的案例中,很多家長把群里的信息當作 “教育指南”,一旦發現自己的做法和別人不一樣,就會陷入恐慌。就像那位每天翻群消息到深夜的李娟,她其實知道兒子的進度正常,但看到別的家長曬出的 “超額完成清單”,還是忍不住懷疑自己 “是不是太松懈了”。
更深層的原因,是家長們在群里尋找 “群體歸屬感”。心理學中的 “社會認同理論” 指出,人們會通過模仿群體行為來獲得安全感。青島飛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詢的沙盤室里,曾有個孩子擺出這樣的場景:一群小木偶圍著一個大喇叭,只有一個木偶背對著喇叭,孤零零地站在角落。孩子說:“那個是我,我媽媽總說我跟不上大家。” 這個場景刺痛了很多家長 —— 我們是不是正在用群里的 “標準答案”,綁架孩子的成長節奏?
王老師見過最極端的案例:一位媽媽為了在群里 “不落后”,給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報了七個興趣班,每天放學后連軸轉。直到孩子在一次舞蹈課上突然嘔吐,醫生說是 “過度疲勞引發的應激反應”,她才意識到自己被群里的焦慮裹挾了。
三、在信息洪流中站穩腳跟的 “定盤星”
“退群” 顯然不是辦法,關鍵是建立自己的 “信息過濾器”。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的老師給家長們支了幾個實用的小妙招,很多家庭試過都說管用。
給群消息 “斷舍離”:設置 “群消息免打擾”,每天固定兩個時間集中查看 —— 比如早晨送完孩子后,和晚上八點前。一位爸爸分享經驗:“我把親子群置頂,但關閉了新消息提醒,每天只花十分鐘處理重要通知,省下的時間能多陪孩子讀兩本繪本。”
學會 “翻譯” 群信息:當看到 “別人家孩子” 的優秀表現時,試著在心里加一句 “這只是他的某個瞬間”。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的團體輔導課上,有個練習很受歡迎:讓家長們輪流分享 “群里最讓你焦慮的消息”,然后一起分析 “這條消息背后,我真正擔心的是什么”。很多人發現,那些引發焦慮的信息,往往和自己童年的某些經歷有關 —— 比如小時候總被拿來和 “別人家孩子” 比較。
在群外建立 “支持系統”:和幾個理念相近的家長建個小群,分享真實的育兒困惑,而不是互相攀比。有位媽媽說:“我們小群里沒人曬成績,只會聊‘孩子今天又挑食了怎么辦’‘昨晚熬夜講故事的崩潰瞬間’,每次聊完都覺得‘原來大家都一樣’,心里踏實多了。”
最核心的一點,是時常問自己:“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當這個問題有了清晰答案,就不容易被群里的風吹草動影響。就像那位給孩子報了七個興趣班的媽媽,后來在咨詢中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目標:“我其實只希望他健康、快樂,有自己喜歡的事情。” 想明白這一點后,她果斷停掉了五個興趣班,只留下孩子真心喜歡的畫畫和圍棋。
四、教育的初心,藏在那些 “不打卡” 的瞬間里
周末路過青島中山公園,不經意看到一個暖心的場景:一位爸爸陪著女兒在草坪上追蝴蝶,媽媽坐在旁邊的長椅上,手里捧著書,手機屏幕暗著。相信這位媽媽就是那種跟‘雞娃群’做過很好的隔離措施,知道自己要什么,內心很平靜。”
真正的教育初心,從來不在群消息的九宮格照片里,而在那些 “不被記錄” 的日常里:孩子專注地觀察螞蟻搬家的兩個小時,睡前摟著你說 “今天最開心的是和你玩了捉迷藏”,第一次自己系鞋帶時眼里的光。這些瞬間無法被量化,卻構成了成長中最珍貴的養分。
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的老師經常強調一句話:“教育就像種莊稼,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事。” 親子群里的信息再熱鬧,也代替不了我們對自己孩子的了解。就像農民不會因為別人的莊稼長得快就慌了神,真正的好家長,也能在信息的洪流中,守住自己的節奏,靜待花開。
如果你也正被親子群的焦慮裹挾,不妨試試這些方法。如果還是覺得難以招架,青島飛米粒心理咨詢、青島飛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詢、青島婚姻情感咨詢中心的咨詢師們,隨時愿意聽你聊聊那些群消息背后的困惑。畢竟,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需要的不是和別人比速度,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傍晚時分,李娟的手機又響了,是親子群的新消息。她看了一眼,是老師發的下周春游通知。這次她沒有立刻回復,而是轉頭問兒子:“想去公園玩什么?媽媽記得你上次說想看櫻花。” 兒子眼睛一亮,撲過來抱住她的脖子。窗外的夕陽正好,把母子倆的影子拉得很長,那一刻,群里的消息仿佛也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