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
1941年,岡村寧次在華北集結了7萬人馬對占領區的抗日武裝開始瘋狂“掃蕩”,建立僅有四年時間的晉察冀根據地迎來了史上最艱難的時刻,面對日軍猛烈的炮火,晉察冀根據地出現了意志不堅的人。
由于叛徒的出賣,日軍知曉了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的方向,瘋狂的朝衛校撲來,面臨日軍的重重包圍,晉察冀第一軍區司令楊成武接到聶榮臻的命令:“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將她們活著帶出去。”
衛校的兩百多名師生中,基本上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此刻的突圍戰對她們來說就是此生的夢魘,她們最后成功突圍了嗎?
一、戰火中的衛校
聶榮臻
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后,聶榮臻奉命率領115師的三千余人前往五臺山地區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可那時,別說五臺山地區,整個華北幾乎都是日軍的占領區。
好的一點是,前不久的平型關戰役,以日軍的慘敗而告終,這便給聶榮臻等人挺進五臺山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就這樣,他們順利的在五臺山地區扎根,建立了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
根據地雖然建立了,但令聶榮臻十分發愁的一個問題是根據地缺醫少藥,有的戰士在受傷之后,得不到及時治療不幸犧牲,為了不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聶榮臻決定建立軍區衛生學校,但這一計劃始終沒什么進展。
跟隨聶榮臻來五臺山的醫護人員加上地方郎中也才二十多人,而這二十多人能夠擔任教習的幾乎沒有,1938年6月的一件事讓聶榮臻看到了改變這一現狀的希望,白求恩帶著東征醫療隊來到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白求恩
白求恩來到根據地后,聶榮臻立馬就請白求恩擔任了衛生顧問,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白求恩一邊了解根據地的醫療情況,一邊為傷員做救治手術。
有一次一位戰士因鬼子的炮彈碎片炸中胸口,因缺少器械,不幸身亡,而照顧他的年輕女護士無法忍受病人在她眼前離世,她卻什么都做不了,那種絕望讓她失聲的哭了起來。
白求恩在聽到這樣的事后不禁沉默,同時他也注意到護理人員大多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她們太缺乏經驗了,沒有專業人才來培訓與鍛煉他們,有的護士甚至是文盲,只是跟著別人學,即使是這樣,她們也奮力做好自己手中的事。
他將自己得到的消息合并匯總一并交到了聶榮臻的手里,強調軍區必須要建立一所衛生學校,要抓緊對醫務人員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并對聶榮臻說:“外國的醫療隊只能幫助你們一時,只有培養人才,才能留下永遠不走的醫療隊。”
衛校師生照顧傷員
這一番話說到了聶榮臻的心坎里,他何嘗不是這樣想的,但一直苦于沒有專業的人去做,在接下來的談話當中,白求恩還提出,他會編寫和編譯教材,擬定學習計劃,并制造一些簡易的醫療器械。
聶榮臻十分的激動,這意味著軍區的醫療水平將會大幅度提升,隨著根據地在晉察冀地區生根發芽,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不忍國破家亡,毅然踏上了革命之路,有人來到了軍區衛生學校,有人選擇了去一線作戰。
1939年,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的人數再次得到了擴張,中央派了一些延安軍委衛生學校的師生支援晉察冀軍區,這讓衛校的師生總人數達到了兩百之列。
聶榮臻看著眼前衛校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十分的欣慰,可另一件事卻讓他十分悲痛,白求恩在一次戰斗中不幸去世,為了永遠的銘記這位優秀的外科醫生,聶榮臻特地將軍區衛生學校的名字更名為白求恩學校。
二、浴火重生的衛校師生
白校學子遇難烈士紀念碑
1941年,岡村寧次集結了7萬人馬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展開報復性“大掃蕩”,企圖以鐵壁合圍的戰術一舉消滅華北的抗日主力,但聶榮臻在晉察冀地區好歹經營了四年,豈能沒有收到一點消息。
他帶領著抗日主力迅速跳出鬼子的包圍圈,從外線打擊敵人,進行牽制作戰,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鬼子的炮火實在太猛,一個心志不堅的革命戰士背叛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給日軍指明了軍區衛生學院的方向。
得到消息的岡村寧次立刻派出軍隊對軍區衛生學院的方向發起進攻,可當日軍抵達衛校駐地時,發現那里已經是樓去人空,只有一些用過的繃帶,軍需藥等。
聶榮臻可不會讓日軍找到軍區衛生學校,白校是他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更何況白校的孩子們大多都是十五六歲,她們是軍區最寶貴的知識分子,她們不容有失。
在日軍開始“大掃蕩”之后,他就下令讓晉察冀第一軍區的楊成武一定要將這兩百多名白校師生活著帶出去,出于對白校師生的安全考慮,楊成武決定讓他們跟隨機關部隊一起轉移。
楊成武和參謀
楊成武所部在太行山已經待了四年,對周遭的地形已經是非常的熟悉,面對鬼子的重重包圍,他帶領著機關部隊連夜朝著花塔山奔去,覺得這樣就能跳出鬼子的包圍圈。
可他太小看岡村寧次了,這次岡村寧次既然集結7萬人馬,就預示著楊成武他們此行異常兇險。果不其然,第二天清晨,楊成武拿著望遠鏡朝著山下看去,發現山腳下密密麻麻全是日軍的帳篷。
楊成武只得讓戰士們稍作休整,繼續轉移,這時他問身旁的白校政委喻忠良:“白校的孩子們怎么樣,她們還好嗎?”喻忠良的回答在他的意料之中:“奔襲了一夜,白校孩子們還帶著傷員,拿著教科書,都快累癱了。”
戰斗傷員
他嘆了口氣,說:“真是辛苦這些孩子了。”說罷,楊成武就讓戰士們去分擔白校孩子們攜帶的教科書等,看著山下的包圍圈,楊成武拿出了地圖,仔細的端詳了起來,他最終決定率領機關部隊朝著梯子溝的方向撤離。
梯子溝蜿蜒十幾里,溝里的水齊腰深,楊成武覺得日軍不一定會在那里設伏,可到了梯子溝后,他發現有日軍的小股部隊游蕩在梯子溝旁邊,就先讓作戰部隊攀上梯子溝兩側,為機關部隊的撤離提供火力支撐。
隨著命令下達,一切有序的進行著,機關部隊順利到達梯子溝的出口處,萬幸的是,這里并沒有日軍蹤跡,機關部隊與白校師生終于安全了,這時喻忠良提議:“孩子們已經累癱了,轉移時有的一個扶著一個,我們白校師生帶著傷員就不跟隨大部隊了。”
楊成武
起初,楊成武并不同意,因為這里并不是絕對安全,保不齊就會有日軍殺個回馬槍,但喻忠良又說:“放心,我們的人數并不多,躲在附近的村落完全可行,我一定保證白校孩子們的安全。”
楊成武看著累癱的孩子們,如今確實安全了些,他也于心不忍,就同意了喻忠良的提議,再次囑咐道:“一定要保護好白校孩子們。”
機關部隊走后,喻忠良帶著為數不多的戰斗人員前往附近的村落尋找落腳點,就在這時楊成武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一個傷員喊道:“山上有日軍。”
衛校的孩子們
突然的喊聲讓兩百多名師生慌了神,緊接著就傳來鬼子機槍掃射的聲音,一個戰士見狀,將一個護士扯到了自己身子一側,他自己卻中單身亡,那個女孩用顫抖的手想捂住戰士流血的傷口,可終究是于事無補。
喻忠良等人聽到槍聲后火速往回趕,他焦急的喊道:“快、快、快。”這時的傷員見狀不妙,翻下擔架說道:“你們快走,別管我們。”
可衛校學生堅決不肯放棄一個傷員,說“要死就死在一起,我們白校的學生一定要將你們活著帶走。
山上的鬼子朝著山下沖來,衛校學生一邊反擊,一邊撤退,他們艱難的退到斷湖口峽谷。可她們的槍法哪能比得上日軍,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倒下,迫不得已的她們堵在了斷湖口峽谷的出口,為傷員和戰友爭取離開的機會。
喻忠良
喻忠良率領著區大隊和后勤部終于趕了過來,迅速組織火力,猛烈反擊,殲滅了鬼子的小股部隊。
可衛校原本有200多名的師生,此時只剩下了50多名,身上或多或少的還留著鮮紅的血,一時間分不清是誰的,就算是這樣,她們也沒有放棄任何一位傷員。
喻忠良看著眼前白校師生的尸體,沙啞的喉嚨說道:“都怪我、都怪我。”說完這句話的他身子踉蹌的朝后邊倒去,身旁的戰士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喻忠良。
安葬好烈士的遺體后,喻忠良帶著為數不多的白校師生朝著無人的村落走去,又過了一段時間,岡村寧次組織的“大掃蕩”終于結束,白校師生又回到了久違的駐地。
活下來的衛校師生成為了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的骨干力量,迅速投入到了新一輪的教學當中,到1941年底,軍區衛生學校先后畢業400多人。
白求恩學校
后來的衛校不僅是一所綜合性醫院,更是晉察冀軍區的醫療中心,僅在1941年,衛校師生就治療3.3萬人次,施行各種手術16000多例,歷經戰火的衛校,更加成熟,也更加堅強。
這次“反掃蕩”是衛校學生犧牲最多的一次,同樣也是最慘烈的一次,她們在戰斗當中絲毫沒有退縮之意,傷員在,她們在。
即使在斷湖口峽谷,她們依然選擇流盡最后一滴血,也要為同伴創造離開的機會,她們身上有著我們看不到的革命之魂,是那么的熱血與震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