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線,線。
不管是理論上的,還是現實中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似乎都離不開“線”。
在安部公房的作品《繩》中,他曾表示,“繩索和棍棒是人類最早發明的工具。繩索可以留住美好,棍棒則可以驅趕危險。兩者皆是我們最早的朋友,皆由我們創造。有人的地方,就有繩索與棍棒?!?/p>
這里的繩索,其實就是一種“線”。
而到了現實中,我們更是和“線”形影不離,從用于蔽體的衣服,到連接起全球的互聯網,設備與電力的連接、設備與設備的連接,幾乎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本質上就是用“線”聯系在一起的。
可是“線”一多,就會顯得雜亂無章。
有的時候,看著那雜亂無章的桌面和四處散落的線纜,我的內心里真的會涌出一絲“干脆所有線纜都從世界上消失”的想法。
Wait a minute……
動了這方面的心思之后,我去仔細查了一下,你別說,有這種想法的人可絕對不止我一個,目前市面上主打無線投屏的設備可真不少,除了傳統Wi-Fi串流,各種新技術產品也是層出不窮。
(圖源:Peakdo)
為此,我在二手平臺上斥資近700元,拿下了初代的PeakDo無線HDMI便攜屏,這款產品最大的特點在于毫米波無線傳輸,號稱動態延遲可以低至0~2幀(32毫秒內),遠超傳統Wi-Fi串流方案。
那么現在,是時候品鑒一下真正的無“線”生活了?
從有線,到無線
不過呢,在開始之前,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那些年概念很美好,但用起來總差口氣的“便攜屏”。
在我印象里,最早接觸到的能算得上“便攜屏”雛形的,可能還是那些需要拖著根線,吃著筆記本USB口供電的便攜顯示器。
作為筆記本的“第二塊屏幕”,它們最大的價值在于解決了“有無”問題,只需HDMI加USB供電/一根USB Type-C線就能點亮,讓用戶在移動辦公時也能享受雙屏帶來的效率提升。
(圖源:京東)
放在當時,能在咖啡館掏出雙屏工作的場景,對我這種數碼愛好者來說,還是挺有吸引力的。
可惜“有線”這個原罪,始終是它們無法回避的痛點。
而且早期的產品,屏幕參數、色彩表現、亮度以及響應速度也往往不盡如人意,更別提觸控這種“奢望”了。
用戶對于擺脫線纜束縛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刺激了一批廠商向著“無線化”探索。
在此基礎上,第一批基于DLNA、Miracast無線顯示標準協議的產品開始涌現。
就拿我曾經入手過的雕塑家4K OLED便攜式顯示器作為例子,這類產品一般都會采用相對高端的屏幕配置,那價格自然不會低廉,基于無線顯示標準協議的多屏顯示功能,往往只會成為高端化的一個賣點。
(圖源:京東)
這些協議的出現,理論上使得手機、平板、筆記本的畫面可以無線傳輸到便攜屏上。但實際體驗嘛,延遲高、連接不穩定、畫質壓縮嚴重是家常便飯,誰用誰知道,尤其對于動態畫面或者游戲場景,幾乎是不可用的狀態。
想要打破這些問題,就必須打破無線顯示標準協議的限制。
于是乎,主打毫米波(mmWave)低延遲技術/Wi-Fi 6/6E直連技術的一批無線便攜屏就這樣誕生了。
毫米波,“零延遲”?
接下來,該看看我手上這款Peakdo便攜屏了。
初看這款PeakDo便攜屏,撲面而來的便是一股小作坊手搓的廉價感。
整機采用了啞光黑的金屬外殼,摸上去有一種微妙的廉價感,漆面本身不夠工整之余,切口看起來也有一種純手工打造的粗糙感,做工看著和正經量產的產品根本不是一條水平線的。
(圖源:雷科技)
物理按鍵基本集中在機身頂部,從左到右依次為電源、菜單、音量增、音量減,最后是3.5mm耳機接口。
(圖源:雷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機身側邊設計了兩道滑軌,這個滑軌設計是參考初代Switch制作的,因此可以兼容大多數采用Joycon制式的手柄,PeakDo這款產品本身主打的也是和手柄聯動的無線游戲體驗。
(圖源:雷科技)
翻到機身正面,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塊黑邊超大的屏幕,事實上PeakDo的黑邊比Switch OLED的黑邊還要夸張不少,屏幕本身參數也不亮眼,1080P分辨率+60Hz刷新率,標稱亮度達到500nits,實測74%NTSC色域。
(圖源:雷科技)
嗯...只能說比廉價筆記本稍強一些。
觀感上倒還好,畢竟大部分人也辨認不出更多的色彩細節,除了整體畫面效果會顯得顏色更深一些,偶爾暗部丟失細節之外,看圖片、看視頻甚至打游戲都沒有什么大問題。
作為一款無線顯示設備,PeakDo除了接收端,還有發射端。
(圖源:雷科技)
發射端本身有點像U盤,把它插進設備的HDMI接口并供電,然后再把發射口和接收口中間的雜物盡量清理一下,我們就可以開始這款產品的體驗測試了。
個人認為,對于無線顯示設備來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3點——
串流范圍、串流延遲、穩定性。
先來說說串流范圍,我租住的出租屋是大單間,有一個隔出來的獨立廚房和衛浴,大致就像下圖這樣,但是電腦和電視間有一個碩大的柜子隔斷,直線距離大概在4-5m左右。
(圖源:雷科技@豆包AI)
當我在把發射端接在PS5上,坐在電腦桌這邊的時候,串流效果是很穩定的。
把直線距離加大一點,從門口到電腦桌,約摸著7-8m的范圍,基本上也不會出現斷聯的現象。
但是只要離開這個大單間,哪怕只是踏進廚房一步,這個串流立刻就斷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毫米波本質上是波長為1~10mm的電磁波,優點就是波束更窄、速度更快,缺點就是信號穿透性差,發射器和屏幕之間最好不要有太多遮擋物,甚至人體遮擋都可能導致信號劣化或中斷。有效傳輸距離也比較有限,稍微遠一點或者角度刁鉆一點,就可能出現卡頓或黑屏。
(圖源:X)
只能說,相較于傳統WiFi無線顯示,毫米波在串流范圍上確實不是強項。
當然,對于遠程游玩來說,串流畫面的延遲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環。
在家居環境中,我沒有刻意清理柜子等雜物,在近距離直接連接上PeakDo,最終測得顯示延遲在60ms左右。
(圖源:雷科技)
接下來,切換到PS5上,基于《GT賽車7》里計時賽的UI顯示,可以看到PeakDo的串流延遲是60ms左右。
作為對比,在家庭網絡環境中,實測PlayStation Portal的串流延遲在80ms左右。
(圖源:雷科技)
事實上,當兩款設備處在同一個環境中,傳統Wi-Fi串流和毫米波串流之間的延遲差距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考慮到PeakDo在連接手柄時還會增加一些延遲,可以說二者表現是在伯仲之間的。
除了《GT賽車7》,我又陸續測試了《宇宙機器人無線控制器使用指南》《怪物獵人》《審判之逝:湮滅的記憶》等各式各樣的游戲作品,哪怕要進行「完美閃避」或「彈反」這樣的精細操作也完全沒問題,基本都可以無壓力暢玩。
對延遲要求更高的音游,現在也都基本標配了矯正模式,實測用PeakDo游玩《節奏醫生》的體驗就蠻好的。
可以說,在單間室內環境下,基于500M的電信內網傳輸速度,兩者的操作延遲幾乎都是意識不到的,PeakDo并沒有顯著的提升。
那么問題來了,毫米波串流的優勢到底表現在哪里?
答案是穩定性。
在成功連上之后,PeakDo只要能夠放定在那里,就基本不會產生任何波動,畫面穩定性和有線連接基本沒有差別,你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塊常規的便攜屏——只是不需要接線而已。
實際游玩一個半鐘《對馬島之魂》,整個遠程串流體驗可謂無可挑剔,連一次畫面波動/連接中斷的情況都沒有出現過。
(圖源:雷科技)
作為對比,傳統Wi-Fi串流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絡波動的干擾,雖然在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二者可能表現差不了太多,但只要網絡出現波動,傳統Wi-Fi串流就會自動降低碼率以保證畫面的流暢。
從1080P一路降到240P,只能息屏重新連接的事情,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不過,如果是拿在手上玩的話,其實毫米波也遭不住就是了。
還是按需購買吧
經過這番測試,我可以打包票地說——
這毫米波無線顯示設備啊,確實是有他們的使用場景的,只是正經人可能這輩子也碰不上幾次就是了。
(圖源:雷科技)
如果你的家里擁有多款硬件設備,又希望在不同的顯示設備上游玩的話。
那么選擇購入毫米波設備,可能會比購買一條超長的HDMI/DP線纜都要更加穩定,畢竟我自己也是親自購入過5m以上的DP線的,也不是第一次體驗到信號斷流導致屏幕亮了滅、滅了亮的感覺了。
不過,我并不推薦你購入這款產品,因為初代PeakDo便攜屏的屏幕素質確實是有些微妙了,如果你的家里擁有顯示素質上佳的屏幕的話,個人認為他們出品的毫米波無線投屏器或許會更加值得購入。
當然,傳統Wi-Fi串流其實也蠻好用的就是了。
誒呀,如果你對畫面的穩定性沒有太大需求,Steam Link/PS Remote Play其實就夠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