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蘇州府有個綢緞商人,姓周,名萬貫。他兒子周少爺,娶了同巷李家的女兒翠蓮,成婚一年,夫妻恩愛。誰知周少爺染了場怪病,藥石無醫,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只留下翠蓮守寡。
周萬貫老年喪子,悲痛欲絕。翠蓮更是哭得死去活來,每日守著丈夫的靈位,茶飯不思。周萬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命下人好生照料,不讓她受半分委屈。
過了三個月,翠蓮的身子漸漸有了變化。她時常干嘔,胃口也變得古怪,看見酸梅就走不動道。周萬貫的老妻張夫人察覺異樣,偷偷找穩婆來看,竟診出翠蓮有了三個月的身孕。
張夫人大驚失色,把周萬貫拉到內室:"老爺,這可如何是好?少爺過世才三月,翠蓮怎會有孕?"周萬貫聞言,如遭雷擊,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想起兒子病重時,翠蓮日夜照料,從未離開半步,怎么會……
"定是她不守婦道!"張夫人氣得發抖,"我們周家世代清白,豈能容這等丑事!"周萬貫卻擺擺手,眼神復雜:"翠蓮不是那等女子,其中必有隱情。"
他悄悄觀察翠蓮,見她依舊守著靈位,只是撫摸小腹的動作越發溫柔,臉上時常帶著淚痕。一日夜里,周萬貫起夜,路過翠蓮的房間,聽見里面傳來低低的說話聲。
"寶寶乖,爹爹在天上看著呢……"翠蓮的聲音帶著哽咽,"等你出生,娘就帶你去看爹爹……"周萬貫心頭一震,難道這孩子……
他想起兒子臨終前,曾拉著他的手說:"爹,我怕是不行了。翠蓮還年輕,你要替我好好照顧她……"當時他以為兒子只是放心不下,如今想來,別有深意。
周萬貫找了個得道的老和尚,把事情說了。老和尚閉目半晌,嘆道:"善哉善哉。周少爺陽壽雖盡,然夫妻情深,魂魄未散,便借翠蓮之身,留下血脈。"
周萬貫將信將疑:"魂魄豈能留胎?"老和尚取出一串佛珠:"世間情癡,自有不可思議之力。你可記得,少爺下葬時,可曾帶了什么貼身之物?"
周萬貫猛然想起,兒子下葬時,手里握著翠蓮繡的香囊,里面裝著兩人的生辰八字。老和尚說:"正是此物。二人緣分未盡,魂魄依憑香囊,便有了這腹中胎兒。"
周萬貫回到家,將老和尚的話告訴張夫人。張夫人半信半疑,卻也不敢再苛責翠蓮。只是府里的下人們議論紛紛,說什么的都有。
翠蓮臨盆那日,恰逢周少爺的忌日。產房里傳來嬰兒的啼哭,穩婆抱著孩子出來,說:"夫人,是個少爺,長得跟死去的周少爺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周萬貫接過孩子,只見嬰兒眉眼彎彎,嘴角有顆痣,跟兒子小時候一模一樣。他抱著孩子走到兒子的靈位前,老淚縱橫:"兒啊,你放心了……"
就在這時,靈位前的長明燈突然爆了燈花,一股微風吹過,像是有人在嘆息。翠蓮抱著孩子,跪在靈位前:"夫君,你看,我們的孩子……"
孩子似乎聽懂了,伸出小手,朝著靈位的方向抓了抓。周萬貫看著孩子,又看看翠蓮,心中忽然涌起一陣自責。
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為了生意,曾用不正當手段擠垮了對手,害得人家家破人亡。難道是自己造的孽,報應在兒子身上,讓他英年早逝?若不是兒子早逝,翠蓮何需守寡,又何需承受這流言蜚語?
"都是我造孽……都是我造孽啊……"周萬貫捶打著自己的胸口,淚水漣漣。張夫人見狀,連忙勸慰:"老爺,這怎么能怪你呢?"
"若不是我當年心狠手辣,積累了陰德,兒子怎會短命?"周萬貫搖頭嘆息,"如今好了,周家有后了,但我這心里的坎,卻過不去了……"
從那以后,周萬貫變了個人。他不再一心撲在生意上,而是廣行善事,修橋補路,接濟窮人。他常常抱著孫子,去寺廟里燒香,替兒子祈福,也為自己當年的行為贖罪。
翠蓮則安心撫養孩子,給孩子取名周念祖,意為思念祖先。周念祖從小聰明伶俐,深得周萬貫喜愛。只是他身上總有股淡淡的香氣,像極了周少爺下葬時那只香囊里的味道。
有一年,周念祖五歲生辰,周萬貫帶他去山上的寺廟還愿。路上,遇見一個算命先生,盯著周念祖看了許久,說:"這孩子身上有兩股陽氣,一股屬陽,一股屬陰,怕是……"
周萬貫心中一驚,連忙打斷:"先生莫說,我已知曉。"算命先生點點頭:"也罷,這是天意。只是孩子十八歲那年,需得再來此處,方能化解。"
周萬貫將算命先生的話記在心里。此后十幾年,他越發虔誠地行善,希望能為孫子積德。周念祖也長成了俊朗的少年,對母親孝順,對祖父恭敬,只是偶爾會對著空氣說話,像是在跟誰聊天。
翠蓮知道,那是周少爺在陪伴兒子。她常常對周念祖說:"你爹爹一直在看著你,你要好好做人,莫辜負了他的期望。"
周念祖十八歲那年,周萬貫帶他去山上的寺廟。剛到山門口,就遇見了當年的老和尚。老和尚看著周念祖,微微一笑:"因緣已了,回去吧。"
周萬貫不解,老和尚說:"周少爺的魂魄,已借兒子之身,了卻塵緣,往生去了。從今往后,這孩子便是純粹的陽世之人了。"
周萬貫這才放下心來。回去的路上,周念祖突然說:"祖父,我剛才好像看見爹爹了,他對我笑了笑,就走了。"
周萬貫聞言,老淚再次滑落。他知道,兒子真的安心了。從此,周家再也沒有怪事發生,周念祖刻苦讀書,后來考取了功名,成為了一名清官。
而關于周少爺借胎還魂的故事,也在蘇州府流傳開來。人們說,這是周少爺夫妻情深,感動了上天;也有人說,這是周萬貫行善積德,得到了福報。
但周萬貫自己知道,這其中既有天意,也有人情。他常常對周念祖說:"做人啊,要懂得感恩,也要懂得敬畏。莫要做虧心事,不然報應來了,后悔都來不及。"
說這話時,他總會望向兒子的靈位,眼神里充滿了自責和思念。而周念祖則會點點頭,把祖父的話記在心里。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來之不易,既是父親的延續,也是祖父贖罪的開始。
從此,周家世代相傳,行善積德,成為了蘇州府有名的善人家族。而那個關于兒子去世、兒媳懷孕的故事,也成為了人們口中關于親情、愛情和救贖的傳說,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