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熱浪來襲。酷暑難耐。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年代里,每到酷暑,古人是如何巧妙防暑降溫呢?
扇子不離手
夏天,扇子作為引風之具,絕對必不可少。
中國有著“制扇王國”的美稱。扇文化的發展也源遠流長。在炎炎夏日,遠古祖先“以葦曰扇”(《爾雅》),擋住毒辣的陽光,故扇子也稱障日。
當時,舜為廣納賢人,作五明扇。
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殷周時期,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也可做扇,故有“羽扇”之稱。
后來,扇子多是用竹編,古人命為“搖風”,也親切地稱之為“涼友”。
漢代,“葉輪撥風”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消暑效果可見一斑。
《西京雜記》:“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隋唐之后,文人墨客將扇子視為“懷袖雅物”,常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是品味和地位的象征。
暗藏玄機的空調房
炎炎夏日,酷暑難熬。室內置冰,就成了降溫的最佳選擇。
當然,這種奢侈的享受,也只能在皇宮和豪門大族中得以實現。他們在室內擺放大量冰塊,達到最佳的降溫效果,制造了名副其實的“冰殿”。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楊國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
這些公子哥們穿著棉衣赴宴,可見冰殿的效果。
“涼屋”也是人們避暑的首選。
唐代,綠色環保的“空調房”——涼屋,依水而建。通過水車,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送入屋內;或用機械設備,將水引至屋頂,然后讓水順檐而下,制造人工瀑布。
《唐語林》:唐玄宗曾命工匠在宮內建造了一座“涼殿”,殿周圍水簾密布。
《武林舊事》:皇宮內供皇上和后妃消暑的“翠寒堂”,飛瀑臨空。
當然,酒樓的設計也頗獨具匠心。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酒樓內多放置降溫的冰盆,使客人在酣暢飲宴的同時,感受片刻清涼。
明代“涼屋”更加別具一格。
高濂《遵生八箋》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可見,古人已知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達到消暑的目的。
冷飲不可少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民以食為天”。大熱天,嘴上功夫的冰涼也是必不可少的。
早在商代,每到冬天,王公貴族之家已開始在冬里儲存冰塊,留待來年消夏之用。
周朝有專人掌管貯冰的官職——“凌人”。
南京玄武湖一到嚴冬,就會結成厚厚的冰層。凌官看到時機到了,帶領屬下將玄武湖的冰塊鑿成方形,運到九華山的背陰洞中,覆蓋厚厚的稻草,再用泥灰封住洞口,與外界隔離,達到貯存的目的。
越接近湖底的冰塊,質地越好,但取之難度和危險系數相對增大。那些可憐的奴仆為了取得更好的冰塊,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勞作,所以很多無辜性命的斷送就可想而知。
春秋末期,諸侯們愛享用冰鎮米酒。《楚辭·招魂》贊賞冰鎮的米酒“酹清涼些”。
魏晉時期,藏冰更加興盛。《楚辭·招魂》提到的“瓊漿”,就是用新鮮水果制作成的糊狀冷食,是現代奶酪、冰糕的始祖。
唐代的貯冰發展成為一項商業活動,出現了專門的“冰商”。
冬天藏冰,夏天售賣。有些“冰商”過于看重經濟利益,以為這是一樁好買賣,故意抬高市價,錯估了人們的需求,結果積壓難賣。
《唐摭言》載,一些商人在夏天售賣冰塊,行人熱得受不了,都想一解熱氣。賣冰者以為商機來了,奇貨可居,抬高冰價。結果行人寧愿熱著,也不愿掏一分錢。很快,冰化了,商人偷雞不成蝕把米。
宋朝出現了冰酪,并在市場上大量出現。人們將果汁、藥茶、冰塊等混合調配,制成了可口的消暑飲品。
楊萬里非常喜歡“冰酪”,專門題詩贊賞:“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這時的冷飲,已不再是豪門貴族的專屬飲品,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元代,“冰淇淋”出現了。商人在冰中加了果醬和牛奶,使冷飲邁上新的臺階。
馬可·波羅品嘗之后,贊不絕口,帶回了意大利。
我們今天喝的汽水,最早出現在清代上海,被稱為“荷蘭水”。
《滬游雜記》記載:“荷蘭水即汽水,由西洋人生產,由日本人經營居多。后來又成為只有在日本人所開的商店才能買到。”
京城鼎鼎有名的“冰鎮酸梅湯”也在清代出現,叫賣者用銅盞相碰作響來吸引顧客。
清代詩人王渙洋曾作詩稱贊:“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
中藥防暑療效好
槐葉冷淘,是中草藥配方的獨特消暑佳品。
青槐樹葉搗汁,再和面粉,做成細條,放入鍋中煮,待熟后存入井中或冰窖。
據《唐六典》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據《本草綱目》載:槐口有治霍亂煩悶、腸風痔疾、鼻氣窒塞等療效。
老百姓夏天飲用的伏茶、涼茶、午時茶,也多用中草藥熬制。可見,中藥在夏季防暑上,大有奇效。
一枕五更風
中國是“瓷器王國”。瓷枕,是古人夏日納涼的寢具。
瓷枕冰冰涼涼,是夏天防暑的必備之物。枕于其上,入睡清爽,醒時清涼。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將青白釉瓷枕比喻為“玉枕”,反映了瓷枕清涼去熱的特性。
瓷枕最早出現于隋代,唐代興盛。當時,青瓷制作工藝日漸成熟,瓷器開始走入千家萬戶。瓷枕作為重要的寢具,自然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夏日乘涼用品。
古人認為,瓷枕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作用。
瓷枕上的花紋更是別具特色,不僅能納涼消暑,還有助于睡眠。磁州窯枕出產的童子釣魚圖瓷枕更是一絕。
一個幼童在河邊釣魚,三尾小魚向魚餌游去。簡單的波紋描繪了緩緩而流的河水,讓人頓感清風徐來,夏日暑意漸漸消退。
◎本文來源:“國學時代”,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