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晟堪稱中唐名將之一,起碼能排前五,此人不僅能征善戰,而且勇冠三軍,史稱“護國良將”、但誰也沒有想到此人最后結局如此慘,只能說是命運的捉弄。他的一生真的可以拍成電影,真的跌宕起伏。
張光晟出身肯定不高,要不然也不可能在玄宗天寶年間在潼關當兵,人到快四十了,還是一個大頭兵,張光晟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由于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他的命運瞬間發生驚天逆轉。
天寶十四年,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楊國忠”名義,統領的二十萬邊軍起兵造反,短短數日之間就攻克洛陽直逼潼關。長安只日可下,此時鎮守潼關的是當時號稱大唐第一名將的河西節度使哥舒翰。雖然潼關的唐軍也號稱二十萬之眾,但都是臨時組建部隊,既難以統一號令,也缺乏戰斗力。
因此,哥舒翰向唐玄宗提出建議:“賊遠來,利在速戰。王師堅守,毋輕出關,計之上也。”哥舒翰的意思是堅守潼關,以逸待勞,但此時的唐玄宗急于擊敗叛軍挽回顏面。執意催促哥舒翰出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實在被逼得沒有辦法率軍出關,結果全軍潰敗。此時的張光晟仍是潼關唐軍中的一名騎兵。
可以想見,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張光晟躲過無數刀光劍影,才僥幸活了下來,更難得的是,他還在死人堆里救出一個人,張光晟不認識此人,完全是出于袍澤之義救了此人,可讓張光晟想不到的是,他救的人是高句麗人,元帥府馬軍都將王思禮。
亂軍之中,王思禮所騎的駿馬被流矢射死,王思禮只能下馬步戰,在戰場上,失去戰馬的大將就是活靶子,王思禮可謂命懸一線。騎兵張光當即拍馬趕到,跳下馬背,將馬讓給王思禮。王思禮騎上馬,情急之下,還來不及詢問張光晟的姓名,但他牢牢記住了張光晟的容貌。
如果張光晟此時死在亂軍之中,也就沒有后來那些精彩的事情了,張光晟從潼關敗退之后,跟著殘兵敗將投入代州刺史辛云京帳下。戰爭往往是軍人的高升的重要途徑,就這樣,作為普通一兵張光晟,在安史之亂中因戰功被提升為代州的基層軍官。
恰此時,王思禮升任河東節度使,從被救那天起,他就一直在打聽張光晟的下落。從記載可知,張光晟后來才知道自己救的是王思禮,但他從不聲張,為人做事很低調。而他出現又很離奇,當時代州刺史辛云京 被人構陷,王思禮就要處置辛云京。此時張光晟對辛云京說:“我曾經有恩于王思禮,但我不愿意去討取賞賜,現在刺史有難,我想現在去求王思禮,想必刺史不會有事。
王思禮一見張光晟,認出恩人,頓時淚流滿面,握著張光晟的手說:“我能夠有今天,都是恩的功勞,今天在此相遇,沒有比這更讓人欣慰的事情了,現在我要你約為兄弟”。而后在在閑談時,張光晟順便把辛云京的冤屈說出來,王思禮后來一調查果真如此,于是當即赦免辛云京。
張光晟終于迎來自己命運的轉折點。之后,王思禮推薦張光晟為兵馬使,得到幫助的辛云京也不忘報恩,在離任后,向朝廷舉薦張光晟為代州刺史。后來,張光晟又擔任“振武留后”的職務,領綏、銀、麟、勝等州。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張光晟前提下,如果沒有能力,王思禮可以給張光晟以重金,而不會給他升官。一年以后,王思禮就病逝了。能在生前回報這一大恩,對雙方都是值得快慰之事。后來辛云京繼任為河東節度使,立刻表奏張光晟為代州刺史。
此后張光晟在正史上沒有任何記載,當他再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已經是十幾年之后的事情了,回紇的入侵終于使他獲得了顯露才能的機會。
唐德宗建中元年,張光晟在振武留后任上突然大開殺戒,下令殺死回紇使者董突等九百余人,收其駝馬、繒錦等貨物,僅留下兩個胡人回去復命。張光晟事后才給唐德宗上奏,意思就是回紇人侮辱大唐,并陰謀襲取振武,事態緊急之下,只能先斬后奏。
問題是董突不是一般的商人,她可是回紇可汗的叔父,他此次從唐朝的邊防重鎮振武進入中原,名義上是來販賣貨物,但暗中刺探大唐軍情,而且在董突在振武逗留期間肆意妄為,為非作歹。因此張光晟在殺回紇使者前,曾經三次上書朝廷,其中還提到回紇使團一個令人發指的罪行,即誘拐京師女子,但朝廷事前沒有任何答復,事后也沒有回應,但張光晟殺人后,唐德宗也沒有表示,可見唐德宗是默許的,可見,殺回紇人是順應民心的行為。
當初唐肅宗在位時,唐軍和回紇聯合對抗安史叛軍,肅宗派當時還是雍王的李適去陜州會見回紇可汗。回紇可汗居然要求李適行拜舞之禮,李適自然不同意,結果,跟隨李適一起去的僚屬被回紇施以鞭刑,其中二人傷重而死,但沒有動李適,可李適從此深恨回紇,盡管此事已經過去18年,可他仍不忘此仇,而此時一個寒門出身,毫無背景的官員斬殺回紇使節真的是恰逢其時,也是背鍋的絕佳對象。張光晟殺回紇使者,是不是唐德宗借刀殺人,以報當年的陜州之辱?真相已經不得而知。
而回紇的回應也證明了他們是欺軟怕硬,回紇當時的要求僅僅是要求唐朝包賠損失。事后,張光晟被罷免,召回長安,擔任閑職。張光晟此時歷經四代皇帝,到唐德宗在位時,張光晟已經是一位老人了,這個時候在家頤養天年最好不過。
但意外再次發生了,唐德宗此時開始“削藩”,各個藩鎮自然是接連叛亂。在唐德宗刺激之下,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大唐到了群魔亂舞的地步,唐德宗開始征調各地軍隊平叛,而奉命感到長安五千涇原兵,發現看到軍糧里連塊肉都沒有,還沒有軍餉,涇原兵當即決臨陣倒戈,怒不可遏地攻向皇宮,搶劫皇家內庫,跟皇帝討個說法。涇原兵變爆發,長安再度失守,唐德宗逃往奉天。
張光晟本要追隨唐德宗一同“西巡”,但走到長安西邊的開遠門時,他突然意識到,涇原兵變,亂軍尚無統帥,只是一盤散沙,而太尉朱泚長期鎮守涇原,深得人心,如果亂兵擁護他一起造反,那就麻煩了。現在事發突然,朱泚還沒有時間圖謀,于是他想和朝臣一同去朱泚府上,讓他跟隨我們一起隨皇帝西巡。”
其他官員游移不定之際,張光晟就獨自登門去找朱泚,可惜張光晟來晚了,涇原兵在節度使姚令言的帶領下,已經決定奉迎太尉朱泚為帝,張光晟沒走成,反而當了朱泚的臣屬,被封為仆射加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
關于張光晟“從賊”的動機,史書眾說紛紜,有的說他也有造反之心,大抵是因為此前回紇事件被貶,心生不滿,有的說他身在曹營心在漢,被迫從賊后仍想辦法和唐朝聯系。
涇原兵變歷時十個月,當李晟率軍收復長安時,張光晟奉朱泚之命,率領五千人馬駐守九曲宮,隨后放棄抵抗,帶兵向李晟投降。戰后,李晟舉辦酒席,宴請諸將,也叫上了張光晟。筵席上,華州節度使駱元光當眾表示不滿,斥責張光晟,李晟不得已,只好先將張光晟關押在私宅,等待朝廷發落。
兵變平息,唐德宗啟程回京,同時下達了對張光晟的處置結果——斬首。李晟不忍心,認為張光晟雖是叛將,但在唐軍進城時出過力,想保全這個老人,請求減免他助賊的罪行。唐德宗不同意,在他看來,一日為賊,永遠都是賊。
這就是,張光晟的結局。臨刑前,他為子孫留下遺言:“傳語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就是要么別造反,要么造反了就干到底,千萬別回頭。此即“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張光晟到底什么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后世只能看到,一個被命運作弄的悲劇。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等你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