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建筑體量最大、居民戶數最多、情況最復雜、改造難度最高的非成套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靜安區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的居民啟動回搬,書寫了靜安區舊改工作中的又一“里程碑”。
喜訊接踵而至。就在近日,靜安區舊改戰線捷報雙傳——零星舊改與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分別以提前7個月、兩年半的“加速度”雙線告捷,在寸土寸金、情況復雜的中心城區樹起嶄新標桿。
要知道,“十四五”期間,靜安需攻堅47幅零星舊改地塊,其小梁薄板房屋體量更高居全市首位。體量如此龐大,難度不言而喻,靜安卻能領跑中心城區舊改“加速度”,秘訣何在?
核心動能,源于一種刻不容緩的“緊迫感”。兩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提及,區級層面的高度重視與鼎力支持,是凝聚全區之力、攻堅克難的基石。正是這份將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置于首位的堅定決心,自上而下形成了強大推力,讓舊改這臺“重載列車”得以高速啟動、持續疾馳。
體量龐大的舊改工程,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撐。一個中心城區的民生投入千頭萬緒,不可能“單打獨斗”。為了破局,靜安區勇于探索多元化融資路徑,一方面,撬動區屬國企融資平臺,引入社會資本活水;另一方面,靈活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斷補充資金“彈藥庫”。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分散了區級財政壓力,為舊改提供了不竭的“燃料”。
制度創新,則是打通舊改工作“任督二脈”的關鍵。為避免因部門壁壘陷入審批流程冗長、責任歸屬模糊的困局,靜安區創新構建起“三駕馬車”協同機制,以結構性力量打破行政藩籬,將分散的“指頭”攥成有力的“拳頭”,大幅提升了決策與執行效率,為舊改注入新動能。
再好的制度,最終還是要落到“人”的層面。各種紛繁的人情冷暖、利益糾葛、艱難取舍,高度考驗基層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為民情懷。面對一塊塊難啃的“硬骨頭”,靜安區堅持“一戶一檔一策”的精細化策略?;鶎痈刹恳浴敖馄事槿浮卑愕募氈律钊肫饰鰝€案,以“上門懇談”的十足韌勁反復溝通。一個個高簽約率數字的背后,是他們無數次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誠消融堅冰的艱辛付出,更是對“民心所向”最樸實的詮釋。
面對形態各異、約束交織的居住困境,“一刀切”絕非良策。靜安區展現出城市精細化治理智慧——精準研判,分類施策。無論是星羅棋布的零星地塊,還是結構脆弱的小梁薄板房屋,都找到了量身定制的改造路徑,熨平城市的每一道“褶皺”。
靜安區舊改雙線告捷,彰顯了靜安區始終把居民的需求和滿意作為“第一標尺”。這場中心城區的舊改“加速度”領跑,既顯著改善了萬千居民的居住品質,更為超大城市的有機更新與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份可借鑒、可推廣的“靜安樣本”。
原標題:《上海中心城區,如何跑出舊改“加速度”?|新民述評》
欄目編輯:趙菊玲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 周馨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陳佳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