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內卷的時代,這本書教會我如何“不動聲色”地活出自己
“內卷”這個詞,幾乎成了我們這代女性的集體寫照。職場上要拼業績,回家要兼顧家庭,育兒更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深夜里,閱微我常常望著天花板,疲憊感像潮水般涌來,不確定自己究竟在追逐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在信息爆炸、噪音四起的當下,我們太容易被裹挾,被定義,然后陷入無止境的焦慮。
直到我讀到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這本由三個中篇小說組成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瞬間擊中了我的內心。它沒有激烈的批判,也沒有宏大的敘事,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揭示了在復雜時代中,個體如何堅守內心、活出自我。如果你也曾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渴望找到一份內在的篤定與平和,那么,請與閱微我一同走近這三位“王”的故事。
人生這場棋局,如何下出自己的“活”棋?
書中我最先被《棋王》里的“棋癡”王一生深深吸引。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迷茫的年代,他對“吃”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但更讓他魂牽夢縈的,是象棋。他將世間萬物都視為棋局,從棋中悟出人生至理,也從“吃”中體會生命最原始的滿足。
他可以為了下棋,一天只吃一頓飯,可以忍受饑餓帶來的不適,卻在贏棋后,對著空盤仍能感受到飽足的快樂。書中描繪王一生吃飯的場景,那種專注、那種珍惜,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
“他將飯盒一分為二,一半倒在桌上,一半留在盒中,然后用筷子將桌上的飯粒一顆顆撥進嘴里,細嚼慢咽,仿佛在品嘗人間至味。”
這不僅僅是“吃”,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他吃得慢,吃得細,將每一粒米都發揮到極致,正如他下棋,每一步都深思熟慮,不急不躁。
王一生不僅將“吃”吃出了境界,更將棋下出了哲學。當他在一場場車輪戰中,面對九位高手的圍攻,最終以驚人的毅力取勝時,那不是簡單的輸贏,而是一個人在極端困境中,憑借純粹的熱愛和天賦,所達到的精神高光時刻。他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象棋本身那份純粹的“道”。
【金句閃光】“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在追求物質和外部成功的路上,我們常常忘了,真正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是內心深處那份對“本真”的熱愛和堅守。對于職場女性來說,當你被KPI、996壓得喘不過氣時,是否還記得最初進入這個行業的熱情?對于寶媽而言,在日復一日的育兒瑣碎中,是否還保留著屬于自己的那份小愛好,那份能讓你暫時“出世”的精神領地?王一生提醒我們,找到那個“有點兒東西”,才是我們對抗焦慮,活出真正自我的底氣。
自然的法則,生命的智慧:如何在浮躁中“生根”?
《樹王》則將我帶入了一個更廣闊、更原始的場域——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與森林共生的“樹王”蕭疙瘩。蕭疙瘩是個矮小沉默的伐木工人,他似乎并不起眼,卻對樹木懷有深沉的敬畏與熱愛。他懂得樹的語言,知曉林子的脾氣,每一次伐木,都像是與自然進行一場莊重的對話。
當時代洪流裹挾著人們,盲目追求“改造自然”的效率時,蕭疙瘩卻在默默守護著他眼中的“老祖宗”——那顆巨大的、飽經風霜的古樹。他固執地相信,樹是有靈性的,森林是活的生命體,不能隨意砍伐,更不能竭澤而漁。最終,他用自己的生命,為那棵老樹,也為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寫下了悲壯的注腳。
蕭疙瘩的執拗,在當時或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愚昧。但在閱微我看來,他所守護的,不僅是森林,更是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對生命循環往復的理解,是對“無用之用”的堅持。
【值得收藏】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過于強調“人定勝天”,卻忘了“天人合一”的智慧。職場上,我們追求快速成長,卻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生活中,我們習慣了快節奏、高效率,卻遺忘了慢下來的意義。蕭疙瘩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有時恰恰蘊藏在看似“不合時宜”的堅守中,蘊藏在與自然、與本心的和諧共處中。我們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那片“森林”,并在其中“生根”,學會尊重規律,積蓄力量。
“人”的教育,如何點亮孩子內心的光?
《孩子王》的故事,更讓閱微我感觸頗深,因為它直接關聯到為人父母,尤其是現代寶媽們普遍關注的教育議題。主人公“我”被派往一所條件極差的山村小學代課,面對一群天真卻又缺乏系統教育的孩子們。他沒有墨守成規,沒有照本宣科,而是以自己的真誠、耐心和獨特方式,點亮了孩子們的心靈。
他教他們認識字,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結合生活,從自然萬物中尋找文字的痕跡;他教他們寫作文,不是限定主題,而是鼓勵他們去觀察、去感受、去寫自己眼中真實的世界。其中最讓我動容的是,他讓孩子們寫“吃”,寫“家”,寫那些最尋常卻又最深刻的體驗。
??
“我讓孩子們寫吃,寫他們怎么吃飯,吃什么,吃了什么感覺。好多孩子寫得特別真,特別生動,連我看了都饞。”
這種教育方式,無關乎知識多寡,而在于激發孩子的興趣,喚醒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引導他們學會思考和表達。這不正是我們作為父母,最希望給予孩子的嗎?
在內卷的教育環境下,我們常常焦慮于孩子的成績、排名、特長班。奧數、英語、鋼琴,一樣都不能少。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卻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孩子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這位“孩子王”用最質樸的方式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引導,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閱微我看到,我們很多姐妹在育兒中也常常感到迷茫和焦慮:究竟是“雞娃”還是“佛系”?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清晰的答案:教育,最終是為了“育人”。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內心的方向,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閱微感悟:在“活”與“根”中,找到屬于你的答案
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用最平實、最真誠的語言,描繪了三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內心、活出尊嚴的故事。這三位“王”,無論是棋王對道的極致追求,樹王對自然的深沉敬畏,還是孩子王對生命本真的喚醒,都呈現出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
在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競爭的時代,我們或許很難像他們那樣全然“出世”,但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將那份“不動聲色”的堅守融入我們的日常。
- 「對于職場女性:」愿你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找到自己的“棋局”,那份能讓你全情投入、忘記得失的熱愛。這份熱愛,不為迎合,不為功利,只為內心的充盈與快樂。它會是你在職場迷茫時,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 「對于寶媽:」愿你我在育兒的路上,也能成為孩子們的“孩子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生命本真的守護者和引導者。給孩子多一份觀察世界的自由,多一份表達自我的勇氣,多一份與自然相連的純粹。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坐標。它告訴我,真正的強大,不是外部的征服與占有,而是內心的豐盛與自足;真正的自由,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找到自己的“根”,在風雨中也能堅韌挺拔。
讀完這本書,哪個“王”的故事最讓你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你在生活中,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那份“不動聲色”的堅守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感悟。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