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楓灣APP: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聯合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發現,相較于傳統疫苗配方,將兩種佐劑與一種基于蛋白質的候選HIV疫苗相結合,能夠引發顯著的免疫應答。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教授、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J. Christopher Love博士表示,這種方法與許多基于蛋白質的疫苗兼容,因此為針對流感、SARS-CoV-2和流感等病毒等不同類型病毒的單劑量疫苗新配方設計提供了機會。
在這項新方法中,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種由HIV包膜蛋白MD39組成的疫苗,該蛋白被磷酸絲氨酸標記并與傳統佐劑氫氧化鋁(alum,明礬)結合,隨再與SMNP相結合。
注:SMNP由皂苷和MPLA組成的基于納米顆粒的佐劑,由共同資深作者Darrell Irvine博士開發,并且已在HIV疫苗的臨床試驗中使用。
研究人員將這種組合命名為alum-pSer/SMNP,團隊在小鼠模型中觀察到,使用該組合后免疫應答顯著改善。包括:
·淋巴結中抗原的保留/積累時間更長
·生發中心活性增強
·B細胞克隆多樣性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展示了具有互補作用機制的佐劑如何影響疫苗的生物分布和動力學,從而增強體液免疫。
該研究建立在早期工作基礎上,早期研究表明,每種佐劑單獨使用都能支持適度的免疫應答。比如明礬可以延長抗原呈遞時間,而SMNP可以改變抗原的流動和進入淋巴結的方式。
而這項新研究證明,將兩種佐劑結合在單一配方中會產生放大效應:
·這種組合使疫苗能夠在淋巴結中積累,并在那里保持完整長達28天,這與自然感染期間的情況相似,并為B細胞提供了持續刺激。
·通過單細胞RNA測序和B細胞受體分析,研究團隊發現,接受雙重佐劑疫苗的小鼠產生的獨特B細胞數量,是僅接受單一佐劑小鼠的兩到三倍。B細胞數量和多樣性的增加,提高了產生能夠靶向病毒的廣譜中和抗體的可能性。
此外,Rodrigues和Zhang等人在聚焦佐劑研究時發現,alum-pSer/SMNP增加了引流淋巴結中濾泡樹突狀細胞上免疫原的積累,并激活了具有更大B細胞受體多樣性的更大B細胞池。
研究人員表明,增強的反應與淋巴結中濾泡樹突狀細胞上完整抗原的積累增加有關,這促進了B細胞的激活并有助于產生高親和力抗體。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計劃包括:進一步開發用于人類的雙重佐劑設計疫苗配方;研究如何根據不同抗原調整佐劑組合,以提高針對HIV以外多種病毒的疫苗效力。
Love博士表示,這種方法潛在的優勢在于,你可以基于已經相當成熟的佐劑組合實現長期暴露,因此不需要不同的技術,而只是將這些佐劑的特征結合起來,以實現低劑量甚至可能長期單劑量的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