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四平,筆名彭葉子,湖北監利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民盟湖北省委理論研究與學習專委會委員,民盟省直文化支部副主委。曾榮獲全國五四新聞獎,著有傳記文學《記者穆青》《永遠的懷念》,非虛構作品《在泥土中綻放青春》《站在湖北看中國》,學術著作《激勵心理學》《尋找新聞的向度》等。有小說、散文、詩歌、書評等作品散見報刊。
Q:您的作家之路。
彭四平: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經歷了一個確立自我意識及尋求文學新變,從而在寫作上自我突圍的漫長過程。
我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十二三歲時在表哥家里讀完《禾場上》。這篇小說之所以讓我震撼,是因為寫的就是我所生活的鄉村場景。從此,我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閱讀改變興趣。大約十五六歲,我一口氣讀完《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小說塑造了16歲女中學生安然的鮮明形象,在她身上一切都很簡單、自然、透明,雖然她還有些幼稚,但又那么美好與真誠。作品后面附有“創作談”,作者鐵凝居然不滿25歲。讀完這篇小說,讓我對作家這個職業充滿著憧憬。
如何才能成為作家?我寫信向《黃金時代》雜志請教。他們委托廣東省作家協會一位老師給我回信:“要想成為一個作家并非易事。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礎,其次,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如果沒有扎實的文字及文學基本功,是不可能成‘家’的。如果你真正熱愛文學,那么應該打好基礎,即平時多看書,多練寫作,堅持不懈,直至向大學文學課程進軍。當然,社會實踐是很重要的,生活是一切文學與藝術的源泉,要熱愛生活,熟悉和理解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系統地閱讀了英國作家哈代的《還鄉》《德伯家的苔絲》等作品。同時老師還給我訂了一個學習計劃,閱讀指定的作品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通過段落、字詞的訓練提高寫作能力。時間久了,我發現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促進寫作,寫作反哺閱讀,達到一定的閱讀量后,自然就有寫的沖動。我的散文被《大學生》雜志首次發表,自信第一次擊敗了我的自卑。
不過,沒高興多久,我又陷入寫作的痛苦之中,總感覺自己的文字干澀、枯燥,缺乏文采。1994年我就此問題請教汪曾祺先生,他說,作品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語言上所表現的意思,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了多大的信息,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
順著這個思路,我開始寫中篇小說《別一種逃離》。很快,我就進入了角色,與小說中的人物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他們向我訴說自己的不幸和有幸、歡樂和悲哀、得意和挫折……我和我小說里的人物在一起,傾聽他們的訴說,分享他們的歡樂,甚至為他們的命運而傷心落淚。
通過創作,讓我體會到塑造人物,不可能依照自己的喜好,而是人物有自我的命運走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你要和他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又要對他有清醒的認識。
后來,這篇小說以葉子的筆名在《市場指南報》連載,也許寫的是企業改制之爭,受到讀者的青睞。《中華文學選刊》雜志社還派一名編輯到武漢與我協商,建議擴寫部分內容給他們刊登。我在修改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江郎才盡,僅有一點的社會經驗,也被屏蔽了,語言嚴重匱乏,只好作罷!
于是,我另辟蹊徑,嘗試在傳記文學領域探索一片天地。《記者穆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被國務院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紀實文學《在泥土中綻放青春》,也被新華出版社出版。此后,還寫過《院士的中學時代》的部分篇章,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Q:現在是自媒體時代,似乎也是人人寫作時代。您如何看待當前的寫作環境?傳統紙媒是否仍有必要存在,如何生存發展?
彭四平:近年來,文學創作的主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任何人都可以為自己而發聲,不用擔心審稿要求、審稿周期,也不用在乎文體的規范、文辭的表達,更不用關心讀者的多寡。“作家”從一個專業的名詞,變得越來越大眾化。同時也面臨著唯流量、同質化、跟風化嚴重,創作精品率不高等問題。
當然,也有些看似是“業余”寫手,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在純文學和大眾文化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擅于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生活的感悟,呈現出人與社會復雜的粗糲質感,盡管在語言、結構、技巧上有所欠缺,但并不妨礙他們借文學表達真情實感,以及對社會的獨特觀察。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文學作品,濃縮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和巨大的生命能量,見證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時代的眾生百態,真摯而動人,已成為我國新興的文藝群體和不可忽視的文藝力量,不僅給當下文壇帶來一股鮮活氣息,而且還有著可復制性,展現各種有趣的靈魂和復雜的人生經驗。
也許,每個普通人的“文學作品”,都承載了這個時代豐富的細節和飽滿的情緒。
對于傳統紙媒,我覺得還是要持樂觀的態度。只要閱讀的人群在,只要知識消費是常態,大家對其是否存在沒必要悲觀。未來,紙媒是擁有一個家,或者只是一個房間,那就看如何在變化中找到生存之道,把危機化成機遇了。畢竟在人人寫作時代,寫作者的數量在激增,他們的作品雖然無法直接登上文學期刊,但新媒體給了他們表達的平臺,展現他們生活里的沉淀。如果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這種表達沒有與外在的世界產生文學性的連接,那它就是失敗的。于是,他們中間就有一些人會轉向傳統紙媒投稿,那是代表規范、權威的象征。只要文字不死,紙媒就不會滅亡。
Q:您如何看待生活、職業與寫作的關系?
彭四平:任何一位作家在寫作時,絕不會凌駕于生活之上寫一些云里霧里的東西。他們知道,只有樸實的生活才是寫作的源泉。縱觀當代哪一位作家的經典之作不是來源于他熟悉的生活。譬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張賢亮的《綠化樹》、遲子健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等一批優秀的作品,都是他們所處或所經歷的生活的高度提煉。
劉慶邦似乎是一個例外,他對自己的寫作,有著多數作家缺少的較為明確的職業定位,那就是“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這一轉型期農民工的生存狀態”。
“職業”在這里衍生出兩個概念,一個是業余作家所從事的職業,另一個是專業作家創作的職業方向。前者在工作之余業余寫作,后者是從事專業創作。無論作家以何種職業謀生,他們所依托的知識譜系和生活閱歷,都會在作品中直接或間接地顯現出來。
以魯迅和錢鍾書為例。魯迅在《故鄉》《祝福》等小說中,我們時時可看到他的生活閱歷若隱若現,不過仔細揣摩,發現魯迅嚴格控制著敘事的邊界,沒有將生活中的點滴、滲透到小說的敘事中,而是過濾掉無用的信息,留下被自身關注的信息,成為寫作素材。
雜碎
錢鍾書的小說《圍城》,我們則看到不一樣的寫作風格。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從國外歸來,意外收到了三閭大學的聘書,欣然歡喜,滿心期待前去,歷盡艱險到達后,卻發現,這只不過是另一座“圍城”罷了。
《圍城》之所以成為經典,是錢鍾書深入到生活內部,用心感受每個“此刻”的普通人與時代建立連接,并以多元的視角,不斷觀察、體驗、思考和創作的結果,他用寫作本身達成有效的共振,既提供理解時代和社會的一種知識路徑,也彰顯文學的豐富可能性。
故此,我們從魯迅和錢鍾書身上,可以看出,生活、職業與寫作是相得益彰,但也有一定的邊界,就像芝麻、磨工與香油,唯有把生活中的人、事、物慢慢研磨,才能釀成濃香四溢的香油。
Q:未來計劃
彭四平:經過多年持續對各種文體進行探索后,發現自己缺乏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不擅長寫小說。由于想象力的缺失,也不適合寫詩。相反,我對寫非虛構作品則游刃有余。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文論學說,比如“情志統一說”“動情說”“詩緣情而綺靡說”“性靈說”等。一言以蔽之,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創作。我琢磨著,思考著。我早期的散文是從親人、故鄉等題材入手,雖然寫得平和、舒緩,如食橄欖,留有余味,卻抓不住味蕾。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就本質而言,是專寫好的片段,好的表象,誘導人們沉醉于美妙的理想,忽略了文學不全都是“春和景明”,還有“感極而悲”!
后來,書讀多了,發現散文是以情取勝。譬如《史記》中有些“列傳”,本來都是敘事的,但在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片悲憤之情。再譬如朱自清《背影》,實際上它是寓共情于個性,揭示出人倫之大情。好的作家,他們的散文寫得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他們力求創新,不重復,不竊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而是創新、創造,在引進、吸收、對比、重構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讀他們的散文,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似乎成為文壇的新寵。雖然它不像小說、戲劇那樣需要豐富的想象力,不需要虛構人物、場景、情節,也不像詩歌、散文那樣抒情,但其難度在于“原生態”呈現。正如書法中楷書的間架結構易掌握,而筆力卻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揣摩才可意會到,如果沒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怎樣讓自己的非虛構作品“活”起來,我進行馬拉松式的訓練,曾到古典文學中找思路,同時又閱讀當代文學吸取新營養。為此訂了許多期刊,包括《今古傳奇》《中篇小說選刊》。這種定向爆破的學習方式,就如生物變異,確實能激發出自己想象不到的新思想、新情意、新文章。
持續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目的就是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用寫作回答時代之問。
記得梁衡老師在講授“新聞與文學”時說,什么事能激勵最大多數的人?只有當時當地最大之事,只有萬千人利益其存在之事,眾目所注,萬念歸一,其事成而社會民族喜,其事敗而社會民族悲。以前自己沉湎小我之中進行創作,沒有領悟到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長點。今后,我將圍繞大事、大情、大理來寫,力爭寫點有磅礴正氣、時代旋律的黃鐘大呂式的文章。
來源:今古傳奇雜志社 桃花渡
編輯: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