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吟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浪漫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也是發明東坡肉的美食家。從黃州到儋州,他把流放人生過成詩篇,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治愈了千年中國人的心靈。
他是北宋“第一網紅”,也是當代人精神世界的“療愈大師”。
一、少年才俊,初露鋒芒
1037 年,蘇軾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文學世家。他的父親蘇洵,字明允,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文學家,與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席,其文學成就令人矚目。蘇軾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少年時便展現出非凡的文學天賦。20 歲那年,蘇軾進京趕考,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以其雄渾的氣勢、深刻的見解和精湛的文筆,讓主考官歐陽修驚嘆不已,蘇軾因此一舉成名,開啟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仕途生涯。
初入官場的蘇軾,意氣風發,滿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忱。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勇于直言的勇氣,針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然而,他的直言不諱很快便招致了朝中一些權貴的不滿。在北宋那個政治斗爭激烈的年代,蘇軾的仕途之路注定不會平坦。
二、風雨兼程,坎坷仕途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試圖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來挽救北宋王朝的頹勢。蘇軾對變法中的一些激進措施持反對態度,他認為這些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他多次上書皇帝,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他的這些舉動卻被變法派視為對自己的挑戰,蘇軾因此受到了排擠和打壓。
1079 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投入監獄。這場詩案是蘇軾一生中的重大轉折點,也是他仕途坎坷的開始。當時,新黨為了打擊反對變法的士大夫,對蘇軾的詩文進行曲解,指責他諷刺新法,企圖以此來達到整垮他的目的。蘇軾在獄中遭受了種種折磨,生命危在旦夕。幸運的是,在多方營救下,他最終被釋放出獄,但被貶到了黃州,擔任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小官。
在黃州的那段日子里,蘇軾的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他失去了官職和俸祿,生活來源成了問題。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親自開墾荒地,種植糧食,過著近乎貧苦農民的生活。然而,即便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蘇軾依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他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的磨難,將滿腔的才情傾注于詩詞之中,創作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strong>
這首《定風波》便是蘇軾在黃州時期的作品。詞中,蘇軾以一種閑適自得的姿態,面對自然界的風雨,更隱喻了他面對人生困境時的從容與豁達。在風雨中,他依然能夠吟詩作對,享受生活的樂趣,這種超脫世俗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不已。
除了《定風波》,蘇軾在黃州還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蘇軾卓越的文學才華,更體現了他對歷史、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以磅礴的氣勢,將眼前的大江與歷史的長河融為一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開篇便如黃鐘大呂,震撼人心。他通過對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描繪,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在黃州期間,蘇軾還留下了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有一次,他與好友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月色如水,竹影婆娑,兩人漫步于庭院之中,蘇軾不禁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詩不僅描繪了月夜的美景,更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在困境中,他依然能夠與友人共享這寧靜的時光,這種豁達的心境,令人動容。
三、南渡歲月,心系蒼生
黃州之后,蘇軾的命運并未好轉。他被一貶再貶,從黃州到惠州,再到更偏遠的儋州,他的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然而,無論身處何地,蘇軾始終心系百姓,為當地的民生福祉而努力。
在惠州,蘇軾雖然生活依然困苦,但他依然積極為當地百姓辦實事。他發現當地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便親自組織百姓修繕水利,改善灌溉條件。他還倡導種植荔枝等經濟作物,幫助百姓增加收入。
在惠州,蘇軾還做了一件讓百姓感激不盡的事。當時,惠州的百姓深受瘴氣之苦,蘇軾便親自研究草藥,為百姓治病。他還組織百姓修建了一座“安樂亭”,供百姓休息避暑。這座亭子不僅為百姓提供了便利,更成為了惠州的一處風景名勝。
蘇軾在《惠州一絕》中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句詩成為了荔枝的絕佳廣告詞,流傳至今。
四、天涯海角,情系儋州
然而,蘇軾的厄運并未就此結束。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在當時,儋州是一個荒涼偏僻的地方,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但蘇軾并沒有被困境嚇倒,他以一種樂觀的心態面對這一切。
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蓋了幾間茅屋居住,命名為桄榔庵,蘇東坡與當地人結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張中和黎族讀書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資,在黎子云住宅邊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蘇東坡及其少子蘇過的棲身之處,也可作為以文會友的地方,蘇東坡根據《漢書?揚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為房屋取名“載酒亭”。以后,蘇東坡便在載酒堂里會見親朋好友,并給漢黎各族學子講學授業,傳播中原文化。
清代,載酒堂改稱東坡書院。書院舊址雖已經歷了900年的風雨侵蝕,但當地人民出于對蘇東坡的懷念仰慕之情,幾番修建、擴建,東坡書院已完全恢復了當年風貌,成為頗具規模的旅游點。
隨著蘇東坡對環境的逐步適應,他與當地黎漢百姓來往也越來越密切,他那灑脫達觀、入鄉隨俗的情懷便常顯露出來。有時,他載著烏角巾,在江邊橋旁,送夕陽,迎素月;有時,他用桄榔葉編成帽子,罩在頭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還拿椰子殼請別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一天,蘇東坡頂著“椰子冠”出門上市。路人看見蘇東坡這副模樣,紛紛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詢問東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蘇東坡望著四周圍觀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難于解圍了,于是抿嘴帶笑,搖頭晃腦,吟詩道:天教日飲俗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在場的人們聽了,有些似懂非懂,頻頻點頭交口稱贊。
后來,隨蘇東坡居儋的小兒蘇過模仿制作了一頂“椰子冠”,寄給當時謫居廣東雷州的弟弟蘇轍。蘇轍收到侄兒從海南寄來的這一特別禮物,格外高興,立即寫了一首《過侄寄椰冠》詩,表達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發裝成老法師”的心境。后來,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東坡帽”。
在儋州期間,蘇軾用他的智慧和才能幫助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他指導百姓鑿井取水,改善飲水條件;他還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幫助百姓提高糧食產量。蘇軾在儋州的所作所為,不僅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更為后世樹立了心系百姓、為民辦實事的榜樣。
海南人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五、文學巨匠,藝術全才
蘇軾不僅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在文學藝術領域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不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蘇軾的詩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的辛棄疾并稱“蘇辛”,但他的詞作又兼具婉約之美,堪稱豪放婉約兼備。他的詩詞中,既有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患意識,又有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既有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又有對友情愛情的細膩描繪。他的詩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在散文方面,蘇軾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無論是議論文、記敘文還是抒情散文,都寫得極富個性和魅力。他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石鐘山記》等散文作品,不僅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成為了后世學子學習的典范。
蘇軾的書法也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被后世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筆力遒勁,氣勢磅礴,充滿了藝術感染力。他的《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其書法藝術價值可見一斑。
在繪畫方面,蘇軾同樣有著卓越的成就。他開創了湖州畫派,擅長畫墨竹,其繪畫作品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他的《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繪畫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六、相濡以沫,患難與共
蘇軾一生有三任妻子,她們都姓王,分別是王弗、王閏之和王朝云。這三位女性在蘇軾的生命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各自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王弗:深情的初愛
王弗是蘇軾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他生命中的初戀。她出生于1039年,是眉州青神人,進士王方之女。王弗自幼聰慧,知書達理,與蘇軾青梅竹馬,兩人感情深厚。1054年,16歲的王弗嫁給了19歲的蘇軾,開始了他們共同的生活。王弗不僅容貌出眾,而且才華橫溢,她與蘇軾志趣相投,常常一起吟詩作對,探討文學藝術。王弗的存在,給蘇軾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溫暖和歡樂,她不僅是蘇軾的妻子,更是他的知音和精神伴侶。
然而,天不假年,王弗在27歲時因病去世。她的離世對蘇軾來說是巨大的打擊。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寫道:“君與軾同年,君卒之日,年二十有七。是歲,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蓖醺サ哪怪俱懀肿趾瑴I,句句深情,表達了蘇軾對亡妻的無盡思念和悲痛。
十年后的一個夜晚,蘇軾在夢中與王弗重逢,醒來后,他懷著無盡的思念和悲痛,寫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字字泣血,句句含淚,表達了蘇軾對王弗的深情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王閏之:患難與共的伴侶
王閏之是蘇軾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王弗的堂妹。她出生于1048年,1068年嫁給蘇軾,時年21歲。王閏之性格溫順,賢良淑德,與蘇軾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她不僅在生活上照顧蘇軾,還在蘇軾被貶黃州時,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與他共度艱難歲月。
王閏之雖然讀書不多,卻心地善良、賢惠淳樸。她對待王弗的兒子如同己出,讓幼年喪母的蘇邁依然能享受到母愛。她不僅在物質上支持蘇軾,更在精神上給予他巨大的鼓勵。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許多傳世佳作,王閏之始終是他最堅強的后盾。
然而,命運再次捉弄了蘇軾。1083年,王閏之在黃州病逝,年僅46歲。她的離世,再次讓蘇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蘇軾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寫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王閏之的思念和不舍。
王朝云:紅顏知己
王朝云是蘇軾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生命中的紅顏知己。她出生于1062年,原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收養的一名侍女。王朝云自幼聰慧伶俐,能歌善舞,深受蘇軾喜愛。1074年,蘇軾將王朝云收為侍妾,時年12歲。1083年,王閏之去世后,王朝云被扶為正室。
王朝云不僅容貌出眾,而且才情橫溢。她與蘇軾志趣相投,常常一起吟詩作對,探討文學藝術。蘇軾在許多詩詞中都提到了王朝云,表達了對她的深情和喜愛。王朝云的存在,給蘇軾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溫暖和歡樂,她不僅是蘇軾的妻子,更是他的知音和精神伴侶。
蘇軾被貶惠州時,王朝云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她不僅在生活上照顧蘇軾,還在精神上給予他巨大的支持。王朝云的存在,讓蘇軾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樂觀,享受生活的樂趣。
然而,命運再次捉弄了蘇軾。1094年,蘇軾被貶儋州時,王朝云因病去世,年僅34歲。她的離世,再次讓蘇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蘇軾在《朝云墓志銘》中寫道:“東坡先生侍妾曰朝云者,字子霞,姓王氏,眉之青神人。敏而好義,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弊掷镄虚g,充滿了對王朝云的懷念和感激。
蘇軾的三任妻子,雖然性格和經歷各不相同,但她們都在蘇軾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王弗的深情、王閏之的賢良和王朝云的聰慧,共同構成了蘇軾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她們的存在,讓蘇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歡樂,也讓他的詩詞充滿了深情和力量。
七、對話蘇軾,感悟人生
無論身處何地,他都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從一杯茶、一盤菜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他一生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和精神的富足,而不是外在的名利和地位。
他的一生,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但他始終能夠以一種超脫的心態看待人生的得失。
65歲,在生命的最后日子,蘇軾寫了一首詩: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蘇軾最想夸耀的,不是居廟堂之高的輝煌,而是他被貶黃州、惠州、儋州那些顛沛流離的歲月。
王安石感慨: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絕版。”
余光中則說,要去旅行的話希望可以和蘇東坡一起,惟有蘇東坡是個有趣的好伴侶。
如果能夠穿越時空,與蘇軾對話,我想我會問他:“東坡先生,您在黃州、惠州、儋州那些艱難的日子里,是怎么保持如此樂觀的心態的呢?”
蘇軾可能會微笑著回答:“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活中的風雨,誰也躲不掉,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與其在困境中抱怨,不如坦然接受,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樂趣?!?/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