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存在?又該如何理解時間呢?中世紀哲學家圣奧古斯汀曾經說過:“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時,便茫然不解了!”這是他對咱日常狀況的描述。他不是問時間是多少?而是問時間是什么?這就是哲學的思維呀。就像我們問什么是桌子?這個是桌子,那個也是桌子,但是哲學的問法卻是:我問的不是什么是桌子,而是桌子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區別可大了。當我們問“什么是桌子”時,回答可以是:餐桌和寫字臺是桌子,木質桌和金屬桌也是桌子,古典與現代風格的桌子都是,但是當我們問“桌子是什么”時,其實問的是桌子本身究竟是什么呢?桌子就是一種常用家具,上有平面可置物、下有立柱可支撐,那么,這就是給桌子下定義了。那就可以從這個定義開啟哲學思考了。
時間是什么?這就是在追問時間的定義。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很熟悉時間這個概念,這就是“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但一旦有人來問我們,時間是什么,要為時間給出一個定義,你會發現,我們往往是回答不出來的,是不知道的。但是哲學家們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偏偏要追問時間是什么?而且,海德格爾所追問的時間,并不是客觀的那個刻度的物理時間,而是存在得以存在的時間。這就關乎這本書更為根本的主題——存在本身!接下來,我們要進入下一個關鍵詞——“存在”。
打開《存在與時間》的第一頁,有趣的是,海德格爾引用了古希臘大哲人柏拉圖所寫《智者篇》中的一段話,簡直與圣奧古斯汀那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柏拉圖怎么說的呢?他說:“當你們用到 ‘存在著’這樣的詞,顯然你們早就熟悉這些詞的意思,不過,雖然我們也曾以為自己是懂得的,現在卻感到困惑不安。”也就是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這樣的詞匯是經常被使用的,我們誤以為自己很懂,但是,一旦深入追問,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對它并不了解。那么,讓我們感到困惑的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存在是什么?我們可以說,這個東西,如我小時候寫字的桌子,曾經存在過;那個人,如我一位去世的同學,曾經存在過,他們都曾在這個世上。他們都存在“過”,這是過去時的意思,也曾存在“著”,這是進行時的意思,都曾經伴隨著我的生活而存在,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但他們都是“存在者”,不是“存在”本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海德格爾要追問的是“存在”。
1927年的春天,是《存在與時間》第一次出版的時間,離今天居然都快一百年了。海德格爾開篇就引用了那段柏拉圖的話,說我們看似清楚存在的意思,但是卻似懂非懂,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海德格爾還認定“存在是什么”還沒有解答,人們都遺忘了存在。
于是,他就用這本影響到今天的書,來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要具體而細微地將存在本身的意義問題梳理清楚,也就要為我們活生生地描摹出——“存在之為存在”——的意義到底何在?實際上,存在(Sein)就是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去賦予意義(Sinn),德文的存在Sein與意義Sinn居然就差一個字母,原來如此接近,存在就要為人生獲取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