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一個身穿打滿補丁的白發老婦走進菜市,看到新鮮的冬筍忍不住摸了摸。攤主冷嘲:“買不起就別碰!”老婦淡定地從麻袋里掏出一樣東西,攤主一看,瞬間臉色慘白。
何澤慧,這個名字也許不像錢三強、鄧稼先那樣為大眾所熟知,但她在中國科學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她是中國核物理領域的奠基者之一,終生致力于科研,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或許正因為她一生淡泊名利,人們對她的故事知之甚少,但正是這些被忽視的點滴,組成了何澤慧樸實無華卻極其耀眼的一生。
1914年,何澤慧出生于江蘇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家族五世翰林的傳統讓她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六歲時,何澤慧進入外祖母創辦的振華女子學校就讀,這是一所既重視傳統文化又兼顧現代科學教育的學校,為她后來的學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2年,18歲的何澤慧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在那個年代,女子學習物理是非常罕見的,連物理系主任葉企孫都曾勸她轉系,認為物理學太過艱深,難以有所成就。
然而,何澤慧卻倔強地堅持了下來,最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畢業后,何澤慧并沒有因為性別的阻礙而退縮,她決定出國深造,學習對中國有用的技術。
1936年,她前往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攻讀實驗彈道學,成為該專業首位外國學生。在德國,她刻苦鉆研,憑借著極高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成為全球首位女彈道專家。
這一成就并沒有讓她止步不前,隨著二戰的爆發,何澤慧并沒有返回祖國,而是選擇留在德國繼續從事核物理研究,并在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異國他鄉,何澤慧不僅要面對學術的挑戰,還要承受戰爭帶來的種種困難。然而,她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家國情懷,心心念念著為祖國做出貢獻。
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何澤慧收到了來自老同學錢三強的信,兩人多年的通信也為他們的人生埋下了新的伏筆。
正是在這里,何澤慧和錢三強合作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國際科學界,西方媒體紛紛稱贊她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948年,二戰結束,何澤慧夫婦終于回到了祖國,投身于新中國的科研事業。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科學研究條件極為艱苦,實驗設備極度匱乏。
何澤慧和錢三強不僅要自己動手改造舊設備,還經常騎著自行車到舊貨市場收購廢棄的電子元件和五金器材。
盡管條件艱難,但他們從未動搖過報效祖國的信念。何澤慧常說:“回來并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吃苦,為了在自己國家的環境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在那些簡陋的實驗室里,何澤慧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核乳膠,這一技術為中國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何澤慧的科學成就令人敬佩,而她簡樸的生活方式更是令人動容。即便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享有無數榮譽,她依舊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分配的小房子里,家里沒有任何奢華的裝修,書桌上的鎮紙是撿來的鵝卵石,腳上穿的則是一雙普通的解放鞋。
每天,她依舊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生活上毫不講究。在她心中,生活的簡樸與科學的偉大可以共存,真正的成就不在于物質的享受,而在于科學事業的進步。
即便在她晚年,何澤慧依舊心系祖國的科技事業。2003年,她提出“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的研發建議,這顆衛星最終于2017年成功發射,為中國的太空探索事業做出了又一項重要貢獻。
何澤慧的學術生涯貫穿了整個中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發展,她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中國科技史上的一段傳奇。
2011年,97歲的何澤慧與世長辭。這位堅韌、執著、無私的科學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科學家的使命與責任。
她與錢三強共同為中國核物理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與中國的科技進步緊密相連。
何澤慧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化情節,也沒有豐功偉績的刻意炫耀,但正是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細節中,隱藏著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光輝。
她的樸素生活與卓越貢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讓人們更加敬仰她的偉大,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何澤慧,一個用一生踐行“科學報國”的名字,注定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