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魯迅的《而已集》寫成。
一路走來,軍閥所造成的血淚,讓他憤恨卻無能為力,便將想說的話悉數寫進了這本文集里。文集的最后,他寫道:“我的話已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還適用,但我誠懇地希望不至于用到10年、20年后......”
就是這句話,竟“一語成讖”!
光緒七年(1881年),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東昌坊新臺門。那時的他還不叫魯迅,叫周樟壽,平時父母都叫他長庚。
魯迅的童年過得還算愜意,因為祖父是進士,供職于翰林。家里有個百草園,很寬、很大,11歲之前的他幾乎在里面踩滿了足跡,可謂快樂無比。
光緒十八年(1892年),魯迅年滿11歲,他告別了百草園,被家人送進了私塾讀書,那個地方叫三味書屋。
書屋的主人叫壽懷鑒,也叫壽鏡吾,是早些年的秀才,科舉夢破滅后便在自家的祖屋里開設了這間學堂。同別的私塾先生一樣,壽懷鑒也有戒尺,也興了懲罰,但他都不怎么用。
奇葩的是,諸如“四書五經、禮樂品德”之類的私塾教學內容,他都教得甚少,反而常常給學生講聶政、講荊苛的故事,這些可都是古時的勇者。東昌坊的人不能理解,笑他越矩,說他“離經叛道”,但是魯迅卻非常喜歡聽。
上課聽先生講故事,回家他還可以聽章閏水講農村的新鮮事。
章閏水是魯迅的童年玩伴,從三味書屋放學回家,他都會迫不及待地就去找章閏水,纏著他講雪地里捉鳥,下河撈魚,西瓜地守猹......魯迅聽得可帶勁兒了,長大后他就將這個人和這些事都寫進了他的書里,章閏水便成了“閏土”。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魯迅的祖父出事了。因為科場舞弊案的牽連,被入獄八年,父親也在這個時候突然病倒了,魯迅家的生活一下子墜到了谷底。整個周家那么多人,加上父親高額的醫藥費,母親魯瑞不得已只好賣地維持生計。
突然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一家人都很不適應。父親的病總是要治的,尋訪了多個醫家,吃過了不少藥方,折騰了兩年,他還是走了。
兩年來的點點滴滴,魯迅都看在眼里,最后他拿著母親拼湊來的8塊銀元去了異鄉求學,而父親的死卻成了他內心揮之不去的結。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魯迅去了南京讀書,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周樹人。兩年時間里,他不但讀了江南水師學堂,還讀了江南陸師學堂。期間,同學介紹他看了《天演論》,從此他便愛上了看“新”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魯迅和錢均夫被公家選拔去海外深造,兩人于是一起去了日本留學。這一去,便又把父親去世的心結掀了出來,在選擇專業時,他毅然選了學醫。
因為中醫沒有救回父親,魯迅就選擇了學西醫,他想著將來還可以救死扶傷。
光緒三十年(1904年),魯迅去到日本仙臺學醫。日本老師教霉菌學是用電影來呈現細菌形狀的,當時他放的是一部日俄戰爭片,勝利的日本軍抓獲的俄國偵探是一個中國人,被處決時,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還拍掌高呼。
魯迅看的當時就不舒服了,因為在講堂里觀看的他也是中國人,從那一刻起,他便覺得學醫也不是最重要的事。
經歷了這件事,魯迅后來寫出了《吶喊》。他認為,即使身體健康,如果思想愚弱,也是毫無意義的,不給別人當示眾的材料和做無腦的看客,就要從精神上去改變他們。于是后來,魯迅提倡了文藝運動。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魯迅25歲。
這一年,紹興老家那邊接二連三地給他寫信,催他回國,說是母親病重。已經沒了父親,母親在魯迅的心里占據了很重的分量,他暫停了學業,焦灼地趕了回去。
當他踏進家門后,看到母親十分健康時,方才知道自己被騙了。是母親聽信了謠言,說他娶了日本女人,就無論如何也要將他叫回來與朱安成親。
朱安是個舊時女子,被封建禮教束縛得深。魯迅曾拒絕過她,可沒用;也曾勸過她讀書習字放腳,縮小兩人間的距離,可也沒用;還曾勸她以周家女兒再嫁別人,結果被斷然拒絕。
真是沒轍!
那個時代,父母之命大于天。魯迅知道,如果不娶她,也許她就可能被封建禮教給逼死。在魯迅眼里,朱安本人并沒有罪,還有就是為了迎合母親,于是他們成婚了。
魯迅一生都沒有碰過朱安,新婚夜他睡在了客戶里,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又去了日本。
看起來絕情,但朱安知道,魯迅并不愛她。
宣統元年八月(1909年8月),魯迅回國了。
以他的資歷,很多地方都搶著要,最終魯迅選擇當了一名老師,在浙江師范學校教化學,也兼任紹興師范學校的校長。
這樣的日子也算平靜。
三年后,教育總長蔡元培給他發來了邀請函,請他去南京擔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蔡元培年長魯迅13歲,曾是翰林院學士。因為祖父的關系,魯迅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他的大名,并對之仰慕。這一次相邀,對魯迅來說,算是知遇之恩。
沒過多久,袁世凱又任命他為教育部僉事。雖說供職到了高層,但那段時間,魯迅的思想卻無比苦悶。
放眼整個世道,他感到前路一片黑暗,于是沉迷于研究拓本。他用五年的時間抄錄了大量古碑文,期間,從不過問世事。
民國六年七月七日(1917年),張勛作亂,魯迅終于爆發了,他積攢了許久的怒火瞬間燃了起來,毅然辭了職。正在這時,錢玄同找到他,邀他加入《新青年》。
一開始,魯迅是不屑的。他認為單一的聲音是無法喚醒眾多沉睡的人的。然而錢玄同并不贊同他的說法,并提出:如果你嚷一聲,就算只驚醒幾個人,也不能說一點希望都沒有,這幾個人完全有叫醒更多人的希望。
結果魯迅被他說動了,于是他拿起筆,準備用自己的文章去喚醒更多的國人。《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藥》等文章就是在那個時期寫成的。
然而社會還未安定,自家院內又生出了幺蛾子。
弟弟的老婆羽太信子,是個日本女人。用魯迅的話說,她性格潑辣,做事敗家,正巧弟弟的耳根子軟,不敢管。不得已之下,魯迅便經常站出來指正,這就惹了羽太信子的記恨。
那時的魯迅還沒有孩子,便時常買些零食給弟弟的小孩吃,沒想到羽太信子竟教孩子把零食全扔到了門外,后來甚至造出謠言要把魯迅逼走。無奈弟弟站在了自己老婆一邊,魯迅便從家中搬了出去。
分不清是非對錯,遲早是要遭殃的,羽太信子的所作所為最終將自己的丈夫一步步推入了深淵。
以前他們住的地方叫周宅,魯迅走后,這個女人就在門口扯起了日本旗,更名為羽太寓,妥妥的侵略者的行徑,終究是害自己的丈夫進去了10年。
這些都記錄在《魯迅回憶錄里》。
已經是民國了,有些人還固守著封建禮教。比如說當時女師大的校長楊蔭榆就引起了進步師生的不滿,于是爆發了驅楊運動。在這場風暴中,魯迅認識了和劉和珍并肩戰斗的許廣平。
1926年3月18日,為了驅逐簽署最后通牒的八國公使出境,學生們集結到段祺瑞執政廣場前希望其照辦。沒想到段二話不說便下令射殺,導致直接死亡學生數十人,受傷近200人。
這場災難,再次讓魯迅看到了軍閥的黑暗,悲痛憤怒之下,他揮筆寫下了《死地》《紀念劉和珍君》等作品,毫無保留地抨擊了段祺瑞及其身后集團的罪行。
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引來軍閥的追捕,還好他成功躲掉了。
1927年初,魯迅和許廣平抽身去了廣州,他在中山大學做教務主任,并在兩個月后見到了陳延年。
魯迅喜歡這個思想進步又愛國的孩子,他和他聊了許久,也聊了很多,殊不知卻是他們的最后一面。
又過了兩個月,四一二事件發生了。進步學生紛紛被抓,魯迅想盡一切辦法營救,但最終沒有結果。于是他憤然辭職,帶著許廣平去了上海。
在上海,他與許廣平在一起了。第二年,魯迅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孩子,他給兒子取名“周海嬰”。
那一年,魯迅49歲。
接下來,他依然用他的文字沖鋒戰斗著。
1936年,沖鋒了一輩子的魯迅再也沖不動了,因為他得了肺結核,在那時,是個不治之癥。臨走時,他立了七條遺囑,把該想到的都安排好了,最后,他對自己說:“我的骨頭被憤怒燒了一輩子,也該走了。”
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病逝,享年55歲。
“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燈下漫筆》”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狂人日記》”
“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
“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你配姓趙!你敢姓趙!——《阿Q正傳》”
“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日記》”
“做奴隸雖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還有掙扎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南腔北調集 .漫與》”
魯迅走了,走了快100年了,但他的文字還在,對愛予以謳歌,對恨直接抨擊,言辭冷澀精悍,具有高度的說服力,認證嚴密,一針見血。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內容素材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