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 璐 楊玉科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特斯拉產品層面創新疲軟之際,自動駕駛領域又起波瀾。
2025年6月28日,一輛特斯拉Model Y(參數丨圖片)從德州超級工廠出發,行駛15英里后,抵達南奧斯汀新主人的公寓,全程使用自動駕駛。
這是世界上第一輛自動駕駛交付汽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X上宣布,這是一個重要的自動駕駛里程碑。“車上根本沒有人,也沒有遠程操作員控制。完全自主。”他這樣寫道。
特斯拉隨后發布一段視頻顯示,這輛Model Y從奧斯汀機場附近的超級工廠,到南拉馬爾大道業主公寓大樓之間的行駛過程。這兩個地點之間的直接車程約為15英里,大約需要30分鐘。
這輛Model Y選擇了一條更迂回的路——沿著35號州際公路行駛,時速低于70英里,然后駛進伍德沃德街,穿過南國會大道。
視頻顯示,這輛Model Y運行了Robotaxi軟件,然后切換到全自動駕駛(FSD)系統。不過,目前能買到的特斯拉車型都不具備真正的自動駕駛能力,而且,FSD和Autopilot都需要人類監督,并在出現問題時進行干預。
當天,奧斯汀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這款Model Y成功地通過高速公路、出口、行人、各種城市街道和公寓大樓的入口。
在X上,特斯拉的粉絲們稱贊這次演示,是對特斯拉轉向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一次啟示和證明。一位用戶寫道:“如果這還不能說明無人監督的FSD已經準備好迎接黃金時段,我不知道還能用什么來證明。”
另一位網友說:“這是一個里程碑,深刻地重新定義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體驗。”
但這究竟是一次獨特的技術演示,還是將成為特斯拉工廠附近經常使用的運輸系統——特斯拉在奧斯汀和加州弗里蒙特生產汽車——仍有待觀察。
特斯拉Robotaxi爭議仍存
特斯拉FSD上線Robotaxi——馬斯克造夢10年成果終落地。他在社交平臺發文稱,“人工智能芯片與軟件團隊都是從零開始,10年辛勤工作最終獲得巔峰之作。”
時間回到2016年,馬斯克計劃推出100萬輛自動駕駛出租車。但到2025年,當特斯拉Robotaxi真正跑在路上時,其首批數量還不到20輛。
此次試運營的車輛,并非特斯拉專為無人出租車打造的CyberCab——無方向盤、無踏板的車型,而是量產車型2025款Model Y。而且,它還未對所有用戶開放,僅有少數被邀請者參與體驗,運營區域也僅限于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副駕還保留安全員。
這一舉措被一些人視為自動駕駛的又一里程碑。但在實際駕駛過程中,卻又出現不少“驚魂時刻”——系統存在不穩定性。截至目前,這次試運營車輛已有幾起事故發生,包括無法解釋的緊急剎車,以及一次令人擔憂的左轉失敗。
在國內,百度旗下自動駕駛出租車子公司蘿卜快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早已開啟Robotaxi試運營,且范圍已延伸至多個城市。此視角下,特斯拉Robotaxi上線意義何在?它是否真能為自動駕駛開啟一個新時代?
十年彈指間,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在不斷發展。但關于FSD和Robotaxi服務,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目前還不清楚,如果一輛FSD驅動的特斯拉在行駛途中發生故障或事故,會發生什么?遠程干預是否會發生,或者特斯拉是否必須部署一名人類駕駛員來幫助恢復汽車,就像它在Robotaxi乘客座位上部署安全監督員一樣?
其次,由于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依賴于攝像頭和人工智能,而不是激光雷達或其他傳感器套件,因此,不知道它離開工廠時的交付和運行半徑是多少,也不知道在惡劣天氣下會發生什么。
再次,目前還不清楚這樣的交付如何符合當地(可能還有即將到來的聯邦)法規,或者發生碰撞或其他事故時,哪一方會承擔責任。與道路上其他自動駕駛汽車一樣,其他司機甚至急救人員如何與它“溝通”還不確定。
無人駕駛還遠未到來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認為,特斯拉上線Robotaxi并不能代表什么,真正的無人駕駛還遠未到來,而且,在這方面中美技術能力日漸趨平。
“Robotaxi賽道,Waymo和百度差不多;量產車的輔助駕駛,特斯拉FSD和華為乾崑智駕差不多。”他告訴幫寧工作室。
從硬件方面看,特斯拉FSD采用HardWare4.0,算力達到720Tops,預計明年將升級到HardWare5.0,算力將達到2500Tops,但目前還未落地。
反觀國內,已經落地的蔚來ET9搭載兩顆神璣芯片,算力已達到2000Tops。即將上市的小鵬G7配備自研的圖靈芯片,3顆算力為2200Tops。
從軟件方面看,特斯拉采用純視覺方案,Waymo及其他大部分國內自動駕駛企業采用高精地圖+激光雷達方案。但一直以來,業內對這兩條路線孰優孰劣存在爭論。
特斯拉純視覺的最大特性是便宜。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車科創功能平臺董事長余卓平告訴幫寧工作室:“與百度、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企業的Robotaxi相比,特斯拉在價格上具備顯著優勢。”
這主要得益于其較低的成本結構——特斯拉的感知系統目前僅采用視覺方案,即僅依靠攝像頭進行環境感知,其他企業則多采用雷達等較為昂貴的元器件。
公開數據顯示,Model Y整車成本約20萬元,加上售價6.4萬元的FSD,共計26.4萬元。蘿卜快跑第六代車型成本約20.48萬元,系統套件成本約25萬元,共計50.48萬元,約為特斯拉的2倍。而Waymo成本則高達128萬元。
國內支持激光雷達居多。近日,業界一段錄音流出,上海交大一位教授透露,激光雷達是加固安全的保障,在二三十萬元的車上,2000元成本不算什么,這位教授用“鼻子可以聞到花香,但聞不出女人漂不漂亮”來比喻純視覺的局限性。
德國漢諾威中型企業應用技術大學汽車經濟學講師弗蘭克-施沃佩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些錯誤,絕不僅僅是‘小毛小病’,而可能發展成致命的疾病,在我看來,這個項目還不成熟,尤其是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僅基于攝像頭。”
他強調,配激光雷達和雷達傳感器的車輛更貴,也更安全。
“純視覺和激光雷達,最后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安全高效的智能駕駛,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對技術底層能力的要求差異較大。”中國一汽研發總院紅旗·九章智能平臺CEO周時瑩對幫寧工作室說道。
她認為,只是通過增加激光雷達、增加成本,來降低純視覺算法的難度,縮短開發時間,才更符合中國智能駕駛“短平快”“換道超車”的產業邏輯,而純視覺需要投入更多開發成本,且承擔周期長的風險,可謂得不償失。
特斯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首家采用量產車運營Robotaxi的企業。這意味著,特斯拉的Robotaxi車隊數以百萬計,這讓老大哥Waymo的1500輛車隊相形見絀。
余卓平還提到,特斯拉在無人駕駛及AI大模型學習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這源于其數據量遠超其他任何一家企業,模型正是基于龐大的數據基礎構建而成,因此,技術表現優異。
當然,特斯拉也僅僅開啟了Robotaxi的一扇小窗,距離大規模運營還有距離。一位自動駕駛企業高管告訴幫寧工作室:“架著攝像機的Demo交付和今后每輛車都交付,顯然不一樣,如果能力真的可以達到,為什么不全線鋪開?為什么副駕還需要安全員?”
這位高管據此認為,從當前結果看,特斯拉水平就是Waymo 3年前的水平。
“一旦發生事故,后果可能較為嚴重,難以妥善處理。這次交付意義重大,但質量仍需通過實際運行來驗證,比如運行一定里程后沒有出現問題,才能進一步確認其可靠性。”余卓平如是說。
在上述高管看來,無人駕駛水平還需規模來檢驗,在10輛車上,1萬公里和100萬公里各失敗一次,沒有區別,只有百輛車以上規模,一年1000萬公里里程,才是照妖鏡,能照出結果。
“這就是一場表演”
6月28日,Robotaxi上線6天后,特斯拉首次實現無人交付。該車從位于奧斯汀附近的特斯拉超級工廠,直接駛往客戶家中,最高車速達到116km/h。這是特斯拉在自動駕駛層面的又一進展。
此舉獲得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點贊。當日,即小米YU7發布2天后,雷軍轉發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的微博,稱“特斯拉確實了不起,在很多領域引領了行業趨勢,尤其是FSD,我們還要繼續學習!”
但質疑聲更多。
首先,特斯拉一鏡到底的交付視頻中,幾乎沒有太復雜的路況和場景,該交付路線被認為是設計好的專線。
其次,這次交付是僅限一次的表演,還是能運用到大規模交付中的成熟技術,仍然存疑。
在歐洲媒體的多篇報道中,均表達出對特斯拉自動駕駛的不信任。
德國貝吉施-格拉德巴赫經濟應用技大學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爾認為,一旦出現事故,特斯拉純靠攝像頭的自動駕駛技術,就會首當其沖被質疑。
在他看來,即使沒有發生事故,初期駕駛失誤也表明,特斯拉仍比“出行新方式”落后兩到三年,必須調整算法錯誤,但這需要時間。
在中國,多數業界人士持相同看法。以這次特斯拉無人交付為例,在工廠內實現無人駕駛下線、出庫,理想汽車去年就已經落地實行。
周時瑩提到,特斯拉的無人交付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但前提條件是在北美,如果在中國,未必能達成。因為中國交通場景復雜,對純無人駕駛的挑戰極高。目前,國內能做到限定區域內的無人駕駛(遠程監控),是通過單車智能+車路云+遠程遙控方案,在開放路面任意點對點的無人駕駛,還不具備。
“這就是一場表演。”朱西產直言道,“如果國內車企愿意表演的話,且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它們也能達到(無人交付)這一水平。”
在他看來,無圖純視覺路線無法走通L5。“特斯拉的故事是講給華爾街聽的,是馬斯克變戲法般編出來的‘小兔子’。”上線Robotaxi后,特斯拉市值一夜增加853.55億美元,相當于人民幣6116億元。
顯然,華爾街還是吃馬斯克這一套。
6月23日,瑞銀集團發布報告顯示,Robotaxi領域蘊含價值高達3500億美元。預測到2040年,特斯拉Robotaxi車隊規模將達到230萬輛,總營收將達到2030億美元,Robotaxi業務將形成超過860億美元凈營業利潤。
千百億美元數字讓投資者心動,但漫長的回報周期或是蜜糖里的毒藥。Robotaxi商業化本身就是一條漫漫長路,特斯拉就一定能率先觸達終點線嗎?
“無人駕駛時代一定會到來,但不是現在。當下,不管是特斯拉,還是Waymo,都沒有跑通無人駕駛商業化。”朱西產說。
當被幫寧工作室問及這一天何時到來時,他表示“不好判斷,可能是5年之后”。
(甄瑤對本文亦有貢獻。部分內容綜合Automotive News、InsideEVs、Engadget、CNBC報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