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這事兒,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有人抹不開面子,人家一開口就掏腰包,結(jié)果錢借出去了,朋友也沒了;有人硬邦邦地拒絕,明明是正當理由,卻落個“小氣”的名聲。左右為難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借錢考驗的不只是情分,更是說話的分寸。
現(xiàn)代作家莫言說過:“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深以為然。錢這東西,最容易扯破人情的紙,也最能看清人心的棋。
其實啊,別人向你借錢,不管你心里打算借還是不借,先問清楚這3句話,既能守住自己的底線,又能少傷和氣。聰明的人早就把這三句話刻在心里了,你也該學(xué)學(xué)。
一、先問“你這錢是急用,還是有別的打算?”—— 摸清用途,才知道該不該伸援手
前陣子鄰居王哥來借錢,說“周轉(zhuǎn)一下”。我多嘴問了句:“是家里有急事,還是想做點啥?”
他支支吾吾說“想投個小項目”。我一聽就明白了——項目有風險,這錢借出去,萬一虧了,怕是難要回來。最后婉拒了,他也沒多計較。
老話說“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借錢的用途,藏著該不該借的答案。
要是對方說“家人突然住院,差醫(yī)藥費”,這種急事該幫的得幫,是情分;可要是說“想賭一把賺點快錢”“就是手頭松,想換個新手機”,這種錢借出去,十有八九要后悔。
先問用途,不是不信任,是心里有本賬:急難險重的事,能幫就幫;不靠譜的打算,該拒就拒。心里亮堂了,后續(xù)才少麻煩。
二、再問“你大概啥時候能還?心里有個數(shù)不?”—— 說清還款,免得日后成糊涂賬
朋友小林就吃過這虧。
前兩年同事借了他兩萬,說“過倆月還”,結(jié)果沒下文。小林不好意思催,對方也不提,最后錢沒要回來,倆人見面都尷尬。
后來他學(xué)精了,再有人借錢,必問“啥時候能還?” 對方說“半年內(nèi)肯定還”,他就記在手機備忘錄里;對方支支吾吾說“說不準”,他就笑著說“那我這錢最近也有用,怕是幫不上”。
老祖宗早說過“親兄弟,明算賬”,再親的關(guān)系,錢的事也得說透亮。
你不問還款日子,對方可能覺得“晚還幾天沒事”,拖來拖去就成了“要不回來的債”;你問清楚了,對方知道你心里有數(shù),反而會更上心——畢竟,誰也不想被人當成“賴賬的”。
這話一出口,不是催債,是給雙方劃條線:借是情分,還得守規(guī)矩。
三、最后問“要是我這錢不方便,你還有別的辦法不?”—— 留條退路,別被“道德綁架”捆住腳
上次表姐來借錢,說“孩子上學(xué)差幾萬”。我剛買了房手頭緊,就問她:“我這確實不方便,你跟姐夫單位同事周轉(zhuǎn)過沒?”
她愣了一下,說“還沒問”,后來聽說她跟親戚湊夠了,見面還謝我“沒讓我難堪”。
這話說出來,是給自己留余地,也是給對方臺階下。
總有人借錢時帶著點“你不借就是不夠意思”的架勢,好像你有錢就必須幫??烧l的錢不是辛苦賺的?萬一你真有難處,硬著頭皮借了,自己日子緊巴巴,反而落埋怨。
老話說“談錢傷感情”,可提前把“我可能幫不上”說在前頭,反而能護住感情。對方要是通情達理,會理解你的難處;要是揪著不放,這種人不借也罷——畢竟,真心想借你錢的人,不會逼你到墻角。
說到底,借錢這事兒,就像走平衡木:一邊是情分,一邊是底線。
先問這三句話,不是耍心眼,是把丑話說在前面——讓借錢的人明白“你不是隨便借錢的”,也讓自己清楚“這錢借出去值不值”。
莫言說人情薄,可把話說透了,把賬算清了,反而能讓薄如紙的人情,多幾分實在。畢竟,聰明的人都懂:守住錢的分寸,才能守住人的本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