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蔡瀾先生辭世。
至此,香江四大才子共同譜寫的時代華彩,終成絕響。
前幾天,我還循環鄭少秋20年前的歌曲《大城市小訪客》:
“對事情對世界對別人輕松些放開些,笑的一定是我,在大時代做一個小訪客,每個人不過是借路經過…”
驚嘆歌詞契合時代精神之余,在看到作詞人署名——黃霑時,便不奇怪了。
當我感慨當下網絡人設浮華喧囂如過眼云煙,轉念一想金庸早已借慕容復一角道盡“浪得虛名”的虛妄。
當欣賞《玫瑰的故事》中劉亦菲的飽滿氣韻,亦舒之兄倪匡評價利智的一句話卻悄然浮現于腦海:
“豐腴而不失線條的身材,配上精致的五官,既有東方古典美人的韻味?!?/p>
提起蔡瀾,大部分人似乎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甚至有些網絡評論家覺得他是“湊數”的。
實則不然,他其實是四大才子中年紀最輕,生命維度卻最為遼闊豐盛的一個。
他的一生,是“跨界”精神在時光中的極致綻放。
蔡瀾,1941年生于獅城新加坡,14歲便于《南洋商報》發表影評《瘋人院》,少年筆鋒初露崢嶸。
僅隔兩年,他便成為邵氏電影公司一員,負責國際電影版權交易與宣發事務,繼而升任駐日經理。
18歲,正是高考的年齡,他赴日深造,研習電影編導;學成返港,22歲即擔任邵氏制作經理。
如此少年老成,早已不可小覷。
然而,他從不滿足于單一領域。
51歲,當多數人在計算退休時間時,他卻果決轉身進軍商界,推出“暴暴”系列產品,在另一戰場開疆拓土。
56歲,他為自己深耕四十載的電影生涯優雅謝幕,轉而與電視結緣,開啟《蔡瀾嘆世界》《蔡瀾嘆名菜》《蔡瀾品味》等美食節目之旅.
從此,“黃金舌頭”的形象隨電視信號飛入尋常百姓家。
蔡瀾的“超前”眼光,在跨界融合中尤為銳利。
當大眾以為謝霆鋒為了愛情,不去拍戲偏做廚子;以為黃磊是愛顯擺,偏偏要在《向往的生活》大顯身手…
其實,他們不過是走蔡瀾走過的路而已。
當大眾眼中F4的朱孝天正行走于中華美食版圖,潘瑋柏在小紅書上收藏各種地道美食,黃安游走四方尋覓人間煙火,陸毅、胡靜在鏡頭前探索“人民的美味”時…
殊不知,此等“明星+美食+媒體”的傳播模式,早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年,被蔡瀾率先踐行。
或許他的時代,還沒有出現提振消費的“銀發經濟”,但他早已洞悉了時代潮流的秘密走向。
尤其是,步入中年后,繁華盡落,唯有美食不可辜負。
當然,才子之譽絕非僅靠“廚藝”賽道所能承載。
80年代起,他一邊統籌邵氏電影,一邊以夢為馬;用筆墨書寫食經游記,文字魅力席卷香江。
如此人才,金庸可不會放過。
經倪匡慧眼舉薦,蔡瀾在金庸的《明報》副刊開辟“草草不工”專欄,縱論美食、遍覽山水、笑談情愛…其知識面之廣,令人驚嘆。
開筆僅一年,稿酬竟已高達120萬。
數十載筆耕不輟,著作等身逾200本,與李碧華、亦舒并立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三大臺柱。
金庸之才令人仰止,倪匡之才使人癡迷,黃霑之才如飲醇酒,而蔡瀾之才——竟令人心生欽羨。
或許,還有一些“嫉妒”。
因其生命形態如此豐盈自如,活成了時下青年最想成為的樣子。
縱觀他的人生軌跡,簡直是對“干一行像一行,一行行行行行”這句話最的生動詮釋。
然而,每一“行”,皆由其心血灌注而成,絕非淺嘗輒止的輕浮涉獵。
蔡瀾先生雖已謝幕,但他這本人生之書,值得每個人細細品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