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橋的教育
第三節 文橋的中學教育(一)
文/圖/伍家裕(廣西)
牽著時間的右手,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個時候,全鄉十七個大隊都辦有一個附中班,負責招收本大隊沒有上學的閑散人員,復習考取高中。
那時的學制是五.二.二制,即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
1978年,全鄉附中考取全州高中23人,文橋初中考取全州高中38人,圳頭初中考取全州高中33人,錦福初中考取全州高中31人。全鄉一共考入全州高中125人。
附中班的學生都是走讀。早晨八點前趕到學校上學,中午,吃點從家里帶來的飯,下午四點半放學回家。
全鄉都是這樣:學生走讀,老師走教。
大家試著想一下,白毛大隊的學生讀書有多難?白毛大隊的教師教書有多難?
翻了這座山,還要翻那座山;過了這條河,還要過那條河。
天氣晴朗,倒不覺得。天氣惡劣,那真的是抓著云,握著霧,在空中飛舞,險象環生。
正是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歷練,使得大山的師生遠比鄉村的師生成熟得早,成長得快。
記得文橋鄉第一個考取重點大學的鄧小茍就是白毛大隊田子邊人。
當時,在每一個大隊辦一個附中班。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英明決策!
說句良心話:政府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千方百計為老百姓考慮。
人心齊,泰山移。上下一心辦教育。教師勤勤懇懇教書;學生扎扎實實讀書。教育的春天,春暖花開;教育的秋天,收獲滿滿。
有時,我一直在想: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把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的?又是怎樣把中國人民從一窮二白中富起來的?
鄧小平同志說: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里,是不可能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教育振興的主要力量就是教師。
從某種意義講,教師決定著教育的質量。
我還清楚地記得,鄧家附中,鄧珍愛老師上課時的模樣,一手抱著寶寶梅梅,一手在黑板上書寫提綱。
哪里來的力量?
你不知道,鄧珍愛老師的丈夫陳剛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隨時可以隨軍。
實在是沒有辦法,鄉村確確實實太缺少教師了。
民辦教師多,像鄧珍愛這樣的公辦教師少得可憐。
那時的女教師幾乎都是一邊帶娃,一邊上課。
即使再苦再累,她們心中始終充滿陽光。
每一次上課聲音清脆;每一次下課精力充沛。
她們吃了什么?喝了什么?
竟有如此旺盛的戰斗力!
一切來自:一顆紅心向著黨,為了教育把命扛。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拼命三郎。 他們奮不顧身,斗志昂揚,上刀山,下火海,一往無前。
在教育的園地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這就是她們的情懷。
她們和他們,在課堂上,一本正經地講;他和她,在課堂外,一廂情愿地講:“明天的課怎么上?”
我還以為你會說:“明天你是否把我想?”
“討厭!”
消失在這重重的一巴掌里……
作者簡介:
伍家裕:中共黨員,副高級,自由撰稿人,喜歡文學,獨來獨往芳草園,寫點東西待刊。
投稿須知:
平臺用稿無稿費, 投稿本平臺必須為首發原創作品,凡在其它媒體或網絡平臺上刊發過的作品請勿投稿。
1.投稿需先關注《鄉村精短文學》公眾號。
2.投稿微信號:13877397223
投稿郵箱:835853wmsh@163.com、1964392700@qq.com
3.投稿被平臺刊發且收到贊賞費7天后,贊賞費的80%發放給作者本人,其余20%用做平臺運營管理。(字數在300字以上的能申請“原創”標識的作品才可以獲得讀者贊賞費)
4.本平臺刊發的作品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且侵權與否均與本平臺無關,如作品涉及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刪除。
凡投稿者均表示自愿接受并同意上述聲明,由此產生的一切責任均由投稿者承擔,本平臺不負其任何連帶責任。
本文由《鄉村精短文學》原創,歡迎長按下面二維碼圖片識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