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眼見一定為實嗎?
撰文| 劉悅 易鑫
血常規是我們檢驗人最熟悉的,也是臨床醫生最常開展的檢驗項目。隨著血細胞分析儀越來越先進,能提供的信息越來越多,作為檢驗人我們最大限度的接收并分析這些信息,有助于提高血常規檢查的質量和可靠性,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準確的依據。下面分享一例由BC-7500CS儀器檢出有核紅細胞異常增高引發的熱議。
前言
眾所周知,有核紅細胞會干擾血細胞儀器計數白細胞的結果,涂抹細胞同樣會干擾人工鏡檢時計數白細胞的結果,當兩種干擾同時存在時,我們應當怎么去判斷此時真實的白細胞結果呢?
案例經過
患者男,30歲,就診于口腔科門診部拔阻生齒,血常規結果WBC以及WBC分類不全,有核紅細胞結果不全,血小板增高,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儀器報警白細胞散點圖異常、WNB散點圖異常、異常淋巴細胞/原始細胞?異形淋巴細胞?紅細胞大小不均、貧血等。
儀器報告結果以及散點圖結果如下:
注:當儀器結果出現****時,表示數據異常(包括儀器異常、樣本異常等),排除吸樣不足等儀器故障原因后可查看參考結果,人為去判斷結果的準確性后考慮是否采用該參考結果。
儀器參考結果以及研究參數如下:
注:左側為參考結果,右側為研究參數。
【結果分析】首先報告的白細胞總數以及分類結果為****,WNB以及DIFF散點圖異常,參考結果WBC絕對值為12.09x109/L,研究參數可見WBC-N:12.09,WBC-D:1.00,TNC-D:13,TNC-N:157.44,兩個通道結果差異巨大,有核紅細胞是否是真性增多呢?
DIFF通道檢測原理:采用SF Cube三維分析技術,加入溶血劑裂解血液細胞中的紅細胞,再對白細胞進行差異化處理,使不同種類細胞在體積和復雜度上產生一定程度差異;試劑作用的同時白細胞內核酸類物質被一種新型不對稱菁類熒光物質標記。因不同種類、不同成熟階段或異常發育狀態的細胞核酸含量有所不同,其熒光染色液標記量也有所不同。細胞體積大小差異可以表征在前向散射光信號、細胞內部顆粒復雜程度差異可以通過側向散射光表征,熒光信號強度則反映細胞被染色的程度。實現了主要白細胞亞群(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區分,并對幼稚粒細胞、異常淋巴細胞、原始細胞等異常細胞進行識別和報警。
WNB通道檢測原理:同上技術,分別對NRBC、嗜堿性粒細胞及其他白細胞計數,糾正核紅細胞對WBC計數干擾,同時得到準確的WBC計數和有核紅細胞結果。
一般情況下,在DFFF通道中,出現有核紅細胞會被識別成淋巴細胞群中,同時嗜堿細胞會被識別成中性粒細胞群中,因此剔除有核紅細胞影響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各細胞群分類百分比結果。結合以上散點圖及兩通道檢測原理,不難看出DIFF通道血影和各細胞粒子團分界不清,NRBC粒子團落在血影里面了,明顯受到干擾。
那到底哪個通道才是真實的白細胞結果呢?帶著疑問,我們再次把該樣本進行了推閱聯檢,閱片結果如下:
白細胞
紅細胞
鏡檢結果儀器設置白細胞原本應計數100個,由于白細胞數量太少,儀器能計數到的只有15個白細胞,有核紅細胞485個,鏡下可見裂片紅細胞、靶形紅細胞,這個時候就確認了這是一個真性有核紅細胞增多樣本(懷疑缺鐵性貧血治療后?),是不是有些小伙伴們看到這里就可能覺得WBC-D通道的結果1.00是準確的,而且是被修正了的WBC總數。
反轉來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我們再查看非白細胞閱片中發現了大量涂抹細胞結果為:129,可見下圖:
參考《血細胞分析報告規范化指南》在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能會看到較多的涂抹細胞,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可報告儀器自動分類結果,但需對涂抹細胞給予適當描述說明。[1]
把涂抹細胞計入白細胞后WBC總數絕對值是與WBC-N:12.09結果相符合的!證實了儀器給出的參考結果是準確的,同時也驗證了WNB通道確實會自動修正有核紅細胞影響的白細胞總數。
臨床案例分析:患者男,30歲,自述缺鐵性貧血,一直服用治療缺鐵性貧血藥物導致有核紅細胞增高明顯,以往查體白細胞總數連續幾月維持12x109/L左右,初次來我院檢查發現涂抹細胞增多,懷疑有某些血液系統疾病,但是很遺憾聯系患者復查被告知已離院,后續無法追蹤。
總結
首先,按照《血細胞分析報告規范化指南》有核紅細胞增多常干擾血液分析儀對WBC的測定。若血液分析儀缺少有核紅細胞檢測通道或試劑尚不能自動糾正NRBC對WBC檢測結果的干擾,當血涂片中發現每100個白細胞中有5個及以上NRBC時需對白細胞計數進行校正。校正公式如下:實際WBC=XX(100/100+Y),式中X為校正前WBC(或外周血有核細胞總數)、Y為分類100個WBC過程中所見有核紅細胞數。[1]
其次,靶形紅細胞由于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分布于細胞周邊,聚集于細胞中心,故在瑞氏染色下紅細胞中心及邊緣深染,形態類似靶狀稱靶形紅細胞,正常人占1%~2%,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等。[2]需要注意的是,靶形紅細胞的出現并非特異指向某一種疾病,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判斷。
再者,《血細胞分析報告規范化指南》在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能會看到較多的涂抹細胞,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可報告儀器自動分類結果,但需對涂抹細胞給予適當描述說明。[1]
最后,在對全自動閱片儀的結果審核時,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應該僅限于白細胞的分類、紅細胞的形態、血小板的形態及數量,還應當關注非白細胞區域的涂抹細胞、有核紅細胞、大、巨大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巨核細胞、沉渣等非白細胞成分。這些非白細胞成分,往往對于某些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提供重要的價值和線索。
總之,當遇到異常結果的時候,我們在審核報告要更加謹慎小心,須嚴格遵守國際血液學復檢專家組推薦的41條自動CBC和DC復檢規則,結合儀器的散點圖、直方圖、報警信息以及血涂片復核結果等,發出一份客觀,準確的報告。[3]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血液學與體液學組.血細胞分析報告規范化指南[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20;43(6):619-627.
[2]《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
[3]中華檢驗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全國血液學復檢專家小組工作會議紀要暨血細胞自動計數復檢標準釋義[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4):380-382.
更多檢驗精彩內容
快來“醫生站網頁版”瞧一瞧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來源丨檢驗醫學網
責任編輯丨配玉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