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諸多生活智慧里,有句俗語叫 “四時不開窗,開窗遭病殃”。
這話乍一聽,感覺有點玄乎,可要是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它蘊含著不少科學道理和生活經驗。
那這里說的 “四時”,到底是哪四個時辰呢?今天咱就來嘮嘮。
子時(晚上 11 點至凌晨 1 點)
子時,在古代被視為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
從中醫理論來講,此時人體的陽氣處于最弱狀態,就像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刻,陽氣都在沉睡。
古人講究順應天時養生,在這個時間段,要是貿然開窗,外界的寒濕之氣就容易趁虛而入。
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的感知比我們現在敏銳得多。
他們發現,子時過后,氣溫會明顯下降,涼風陣陣。
“四時不開窗,開窗遭病殃”,是指哪四個時辰?
要是窗戶開著,人在睡夢中很容易受涼,第二天可能就會頭疼腦熱,渾身不舒服。
而且,從民俗文化角度看,子時被認為是陰陽交替的混沌時刻,一些迷信的說法認為,此時開窗可能會讓不好的東西進入家中。
雖說這種說法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從保護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像《黃帝內經》里提到的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意思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來養生。
在子時關閉窗戶,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保護我們身體里那微弱的陽氣。
卯時(早上 5 點至 7 點)
卯時,天剛蒙蒙亮,很多人覺得這個時候空氣清新,適合開窗換氣。
但實際上,清晨時分,大氣層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空氣中的污染物和水汽不容易擴散。
尤其是在一些重工業城市或者交通繁忙的地段,經過一夜的積累,空氣中的灰塵、汽車尾氣等污染物濃度較高。
在古代,雖然沒有現代這么嚴重的工業污染,但清晨的露水和霧氣也含有不少雜質。
古人出行,若是在清晨趕路,回來后常常會發現衣物上有一層細細的塵土。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塵土中可能攜帶病菌。而且,卯時氣溫還比較低,室內外溫差較大。
這個時候開窗,不僅容易讓污染物進入室內,還可能讓屋內的人因為溫差而感冒。
對于一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來說,危害就更大了。
所以,為了家人的健康,卯時還是先別急著開窗。
午時(中午 11 點至下午 1 點)
午時,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在古代,這個時辰常常被用來處決犯人,有 “午時三刻斬首” 的說法。
雖然這背后有著迷信的成分,認為午時陽氣盛,可以壓制陰氣,避免犯人死后作祟,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午時的特殊性。
從科學角度來看,午時氣溫較高,空氣對流強烈,室外的一些灰塵、花粉等過敏原容易隨著空氣流動飄散。
而且,這個時候陽光強烈,紫外線輻射也比較強。要是開窗,不僅會讓室內溫度升高,還可能讓一些對紫外線敏感的人感到不適。
另外,在古代,人們認為午時是陰陽轉換的另一個節點,此時開窗可能會擾亂室內的氣場。
當然,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主要還是為了避免高溫、灰塵和過敏原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酉時(下午 5 點至 7 點)
酉時,太陽逐漸西斜,天色慢慢暗下來。
這個時辰,是白晝與黑夜交替的時段。在易學觀念里,此時陰陽處于不穩定狀態。
在民間,很多傳統活動都避開這個時間段,比如搬家。
從生活實際出發,酉時氣溫開始下降,濕度逐漸上升。
尤其是在夏天,傍晚時分可能還會有蚊蟲活動。要是開窗,不僅會讓涼濕的空氣進入室內,還可能引來蚊蟲,影響家人的休息。
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傍晚時分也是交通高峰期,道路上車輛增多,尾氣排放量大。
開窗的話,尾氣中的有害氣體就容易進入室內,危害家人健康。
所以,為了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酉時也最好不要開窗。
“四時不開窗,開窗遭病殃” 這句俗語,雖然帶著一些傳統的色彩,但細細品味,它所傳達的對家人健康的關懷,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值得我們銘記。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可以結合科學知識,合理地開窗通風,讓家人生活在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里。
下次到了這四個時辰,不妨提醒一下家人,關關好窗戶,守護好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