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鎮平縣棗園鎮辛營村的蔬菜大棚里已是一派繁忙。村民辛玉順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摘下枝頭一茬飽滿鮮紅的番茄,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臉上卻掩不住笑意。“這季果子長得真不賴,個頭勻稱,顏色也正,早上摘下來,中午就能裝車發走。”
辛營村種番茄有年頭了,但過去可不是這樣“省心”。“以前靠天吃飯,雨水多了裂果,病害來了減產,愁人啊!”老種植戶徐曉玲回憶道。變化的轉折點,是村里引進了新“管家”——科學種植技術。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里統一引進了抗病性強、口感好的新品種。更關鍵的是,技術員手把手教大家用上了滴灌“喝”水、配方施肥“吃飯”的新法子。“這滴灌管子埋地下,水直接送到根兒上,又省水,果子還不容易得病。”辛玉順指著棚里的黑色細管介紹。病蟲害防治也講究綠色防控,粘蟲板、防蟲網成了大棚里的“常客”。科學的精細管理,讓辛營番茄不僅品相好、個頭勻,那口酸甜多汁、沙瓤厚實的“老味道”更是留住了回頭客。批發商老王每次來拉貨都說:“辛營的番茄,拉到市場上就是‘硬通貨’,搶著要!”
果子種好了,怎么賣出去、賣個好價錢?辛營人摸索出了“抱團取暖”的路子。
“單打獨斗不行,價壓得低,銷路也不穩。”村黨支部書記辛占淼深有體會。村里把分散的種植戶擰成一股繩。不僅建起了清洗、分揀、包裝的“一條龍”車間,把番茄分等級包裝好,更重要的任務是“找市場”。他們主動出擊,對接縣里的大超市、市里的批發市場,還搭上了電商快車。“現在我們有固定的訂單,啥時候摘、摘多少、啥標準,人家都提前說好,咱心里有底!”徐曉玲一邊麻利地裝箱一邊說。統一議價、統一銷售的模式,讓村民們告別了過去蹲在路邊等收購、價格隨人說的被動局面。
“守著家門口這倆棚,比出去打工強多了!”村民周澤義算起了賬。他家種了一畝半大棚番茄,一年下來,刨去成本,凈收入能有兩三萬元。像周澤義這樣的種植戶,在辛營村比比皆是。目前,全村番茄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0畝,年產值突破100萬元。產業的發展,不僅讓種植戶腰包鼓了,還帶動了分揀、包裝、運輸等環節,為村里提供了幾十個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大棚里,大家收拾好最后一筐番茄,順手把摘歪的幾顆小果揣進兜里。“帶回去給娃當零嘴兒,自家種的,甜著呢!”辛玉順拍了拍褲腿上的土,盤算著:“這季收成不孬,年底給娃添臺新電腦的錢,算是有著落了。”暮色里,村民們三三兩兩走出大棚,說笑聲混著三輪車的突突聲,飄在辛營村的鄉間小路上。這紅彤彤的番茄,不光是筐里的鮮貨,更是大家伙兒看得見、摸得著的好日子。
作者:李曉寧
審核:楊旸 校對:王遠 編輯:黃磊磊
歡迎社會各界積極投稿(zpwlk@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