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的境界
身處窮困卻不顯潦倒,融入塵世卻不至沉迷,無沉溺聲色之欲,無牽絆功名之累,此乃真正的富足境界。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有一物渾然天成,早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存在。它無聲無息,無形無狀,寂靜而廣袤,不依賴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歇,循環往復卻永不衰竭,堪為萬物之根本。我不知其名,故勉強稱之為“道”。
南北朝時有一位禪宗大師的悟道偈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對于形而上的表達,佛學將其歸結為“空”,即一切皆空。“寂”與“寥”同樣是對“空”的一種理解。其中,“寂”代表著絕對的清虛,清靜至極,毫無一絲聲色形象;“寥”則形容空間的廣大,無窮無盡。
生命本質上就是一段清虛寂寥的旅程,身外之物,轉瞬即逝。若執意追求,被外在牽絆所束縛,人心便會為欲望所驅使,難以平息,也無法從生活的瑣碎中掙脫,獲得心靈的寧靜。欲望如同一條鎖鏈,環環相扣,滿足了一環,下一環往往接踵而至。
有一位奉行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決定離開他所居住的村莊,前往荒無人煙的山中隱居修行。他僅攜帶一塊布作為衣物,獨自在山中搭建了一間茅草屋,開始了獨居生活。
然而,不久后他發現茅屋里出現了一只老鼠,總是在他專心打坐時咬他那塊布。盡管他早已發誓終身恪守不殺生的戒律,不愿傷害那只老鼠,但老鼠的騷擾讓他不堪其擾。于是,他回到村莊,向村民們討要了一只貓。
得到貓之后,他心中又生一念:“我并不希望貓去捕食老鼠,但也不能讓它跟我一樣僅以野菜為食。”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奶牛,以便那只貓可以依靠牛奶維持生計。
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自己每天需花費大量時間照料奶牛,于是再次回到村莊,找到一個流浪漢作為仆人,協助他照看奶牛。他還為這位仆人搭建了一間茅屋。然而,仆人在山中居住一段時間后,向修道者抱怨道:“我與您不同,我需要一個妻子,渴望過上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細思之下,覺得所言極是。他明白自己無權強求他人追隨他的禁欲苦行之道。于是,僅僅一年之后,那座山上便興起了一個熱鬧非凡的村莊。
人總是生活在不斷累積的心緒和欲望之中,或許最初渴望的是簡單樸素的生活,然而,事態的演變和發展卻往往不由自己的本意所決定,而是隨著人心的欲求而推移,最終失控。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意指無所掛礙,不執著,使心靈自在,不滯留于任何事物,這與人生追求的寂寥境界不謀而合。在寂寥的生命中,應尋求真正的富足,而這種富足恰恰源自心靈的空寂與純凈。不被外界事物所束縛,保持清心寡欲,恬淡自然,即使身處窮困也不至于潦倒,涉足塵世卻不沉迷其中,無貪戀聲色之欲,無牽絆功名之累,這便是真正的富足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