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屬“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發布了《汽車產品召回生產者指南》(GB/T45497-2025),在這個國家推薦性標準的基礎上,將推動發布團體標準來實現車輛召回,比如生產者召回管理體系評級、召回管理從業人員的團體標準等。在指南基礎上,有了體系和人員,接下來才能支持車企專業的召回人員,去干專業的事情。
過去幾十年,汽車行業不是沒有搞召回,但從召回數量看,同樣作為汽車產銷大國,美國的召回率是2.14,中國是0.29,也就是說,美國市場上,每輛車被車企召回提供售后維修2.14次,而中國只有0.29次,這當然不是說中國汽車產品質量安全比美國更好,而是中國相關質量安全法規沒有美國那么嚴格,導致中國車企并不會主動加大自己的召回責任,現有的召回,大多數都是被動召回。與美國相差一個數量級,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解釋為我們的汽車產品質量太好。
過去10年,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增長,這些產品功能大多都缺乏強制性標準約束產品質量安全,車主可能對某些功能不滿意,但連制造企業都搞不懂的功能質量問題,車主或者第三方如何證明確實是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呢。如果期待國家強制性標準來約束這些新功能的質量安全問題,很可能這些產品都退市了,相關標準也未必能出臺。所以,如何借助團體標準來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已經迫在眉睫。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鏈正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需要有更完善的售后服務召回保障體系,如果按照國內的召回標準去拓展海外市場,初期當然不會引發關注,當銷量達到一定程度,市場召回風險會堆積到難以承受的程度而不自知。
車企過去10年已經不怎么公開討論售后服務問題了,吹噓產品功能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主旋律。售后服務有沒有,對消費者而言不重要了。既然車輛都能自動駕駛了,怎么還會有質量安全問題呢。如果有問題,那肯定是消費者錯誤使用。。。在鼓勵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這個大背景下,如何同步保障消費者權益,這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作,也是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共性質量安全問題如果全靠強制性標準,其他問題就看車企覺悟。習慣了這種市場環境,真遇到海外訟棍的時候,難道靠真理說服對方嗎。
誰也不會沒事找事,非得加大車企召回力度。我們反對汽車行業內卷,就應該引導車企卷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推動車企提升產品研發設計供應鏈標準,體現在最終結果上,一方面是產品質量問題數達到全球高水平,這個方面國外機構、國內機構都在跟蹤統計,另一方面,在類似得產品質量問題數的情況下,應該是更多車輛能夠享受車企主動召回服務,達不到美國的2.14次,至少先達到1次,不能說大多數車輛一次召回都沒有,這違反物理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