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融科甲狀腺專家翟章鎖主任表示,中醫用藥除病看似簡單,實則精妙。面對同一病癥,為何不同醫者藥方各異?答案在于經驗積累帶來的“得心應手”——這絕非刻板操作,而是精準的個體化診療藝術。
面對一位嚴重甲減伴全身浮腫的患者,中醫的思考遠非“水腫即利水”這般簡單。浮腫出現在頭面還是下肢?是否伴有胸水、腹水或心包積液?患者畏寒還是怕熱?這些細節差異,直接決定了用藥的方向與組合。
曾有一位甲減患者,不僅全身浮腫,更出現胸水、腹水。其本質是陰虛極重導致“陽虛水泛”。此時,是溫陽化氣為主,還是側重健脾利濕?細微差異,需經驗精準判斷。黃芪、參類等藥材眾多,生黃芪、炙黃芪功效不同,人參、西洋參性質迥異,劑量拿捏更是關鍵——這背后,是醫者深厚經驗與細致觀察的支撐。
中醫自古強調“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年齡、性別、體質、環境,皆影響治療策略。若萬人一方,便失去了中醫辨證施治的靈魂。真正的精髓,在于對每一個獨特生命體的深度理解與回應。
經驗固然珍貴,但中醫絕非單純的經驗醫學。翟章鎖主任指出,需警惕“經驗主義”陷阱。即便理論正確,臨床也可能無效。譬如“補脾”——具體方藥的選擇、劑量的斟酌、不同體質的調整、治療中反應的應對,這些精微之處,正是經驗施展的舞臺,也是個體化診療的核心。
越是看似微小的不適,其背后病機往往越為復雜隱蔽。個人情志、飲食起居、環境因素交織影響,使疾病呈現獨特“個性”。此時,僅憑經驗公式化處理極易失準。唯有深入運用中醫理論剖析個體,動態調整,方能在復雜病情中撥云見日,避免陷入經驗主義的泥潭。
個體化診療,是中醫千年的智慧結晶。它要求醫者既扎根理論,更精研實踐,于細微處洞察差異,在動態中調整方案。每一次“得心應手”的背后,是對生命獨特印記的尊重與探索,更是中醫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