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大家對教培被整頓之事憤憤不平,總覺得這么容易被限制,教育會出現斷崖式分化——富人家的孩子可以通過私教繼續培優,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這么多的資金,請不起私教,通過教育實現階層跨越的通道將會被徹底堵死。
戲劇的是,當年大家為之憂心的現象,如今已自然而然地消停了。
雞娃的本質是上一代通過讀書獲取了高學歷,在時代的紅利下,又將這份學歷收益不斷擴大。但他們也清楚,在不掌握生產資料的情況下,這份收益是有極限的。
他們無法讓子孫后代安穩坐享其成,因此為了維持階層不滑落,他們希望下一代可以復制自己的成功之路。只是財富可以穩定傳承,而智商的遺傳卻完全隨機。
雞娃雞到從中產變成中慘,看到普通大學畢業即失業,一些211甚至985畢業生都要通過送外賣、做燒烤來維持生計,一些人內心是否會有些疑惑: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去獲得一個注定不斷貶值的學歷,到底值不值得?
客觀來說,作為個體有這樣的疑問是非常正常的。讀書獲取高學歷、找一份好工作,是一個將投資收益不斷放大的過程,是過去幾十年被反復驗證過的成功之路。
只是到了今日,這條路徑早已失去了準確性。正常人都要考慮投入和收益之間的比例。
首先我們要理解高考是什么——高考是經過幾千年的摸索,能夠以較低成本讓中下階層維持有效互通的一種篩選機制。
多數情況下它只能保持中下互通。達到了某一層次后,圍繞其建立的關系網會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利益鏈,沒有通天的鋤頭,你是挖不倒的。美國東部的老錢家族富貴了幾百年,便是極好的例子。
特朗普兩次推翻前任制定的所有策略,憑空耗費大量資源。美國內部的撕裂確實因他顯現出顯性化。
所以在這個世界,一個國家能夠做到讓中下階層穩定互通,已經是極不容易。
只是到了今天,這套篩選制度也出了些意外。現在的大學生還沒畢業,學歷貶值便比比皆是;畢業之后工作難找、收入不及預期,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可以想象,一方面機會的減少讓更多人陷入無休無止的內耗,另一方面耗費了巨大資源后,一些人又選擇躺平。
對于整個國家而言,這相當于最具朝氣、最具創新意識的群體喪失了拼搏的勇氣。
基于此種情況,不少人像復讀機一樣,一直質疑我們要走上日本的老路,這種理解相當片面。
日本之所以演變成長期蕭條的經濟狀況,本質上是內部的門閥與美國的精英同流合污,引發房產泡沫后又不加限制地讓大量產業和資產外流,而日本政府無力阻止這一切。
但我們卻恰恰相反,雖經濟上有些困難,內核卻完全不同。
自2018年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東西競爭處于第一階段。彼時美國通過金融戰、生物戰、貿易戰、輿論戰、科技戰瘋狂發起沖鋒,而我們的產業升級剛剛開始。
特朗普卷土重來則處于第二階段。此時,我們在科技上卡脖子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軍事上六代機橫空出世,輿論上小紅書與外國人每天對賬,內需雖依舊不足,但多數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
反觀美國,黨爭越發嚴重,社會越發撕裂,大量資本被憑空消耗,除了還具備美元霸權,其余優勢已近乎喪失殆盡。
考慮到這一階段雙方皆未展現出碾壓對手的實力,可稱之為對峙階段。這一階段往往也是痛苦的——對峙意味著雙方都都不想輸,美國竭盡全力抽取社會的閑散資源,將其投放到競賽場。
但資源總量有限,這里投放得多了,其余地方只能展現出底線思維和兜底特征。
經濟刺激要留一手,防止對手可能的孤注一擲;科技上要將資金留給最迫切的賽道,其余眾人皆自謀出路。
所以普通人在當下這個時代,若以過去的路徑為謀,很多事都會變得極其艱難。所幸頂層之手只是在主流賽道上揮舞,大多數人的迷茫,又會在細分賽道上創造機會。
換言之,宏觀環境既然已無力改變,成功已沒有固定方式,不如在眾多細分賽道中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定位。
卷分數效果微弱,那就卷認知——金融市場的變化、情緒價值的提供、生意場上的人情世故。
搞懂了這些,只要抓到一次機會,人生境遇便會大不相同。再不濟,鍛煉出一個好身體,學一些技術,做一個藍領工人,從長遠看,在老齡化社會中收入也會非常可觀。
大國博弈是近幾年的主流,但不代表會一直如此。階段性休整,避免“流血”過多被他國撿了便宜,也是兩國的共識。
美國現階段的高利率策略,不管是為了壓制通脹還是刺破各國金融資產,總之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美債擴張的速度、美債利息的累計仍在繼續,按當前數據推算,到2030年美債利息將突破2萬億美元,而2024年美國財政收入為4.919萬億美元,支出為6.8萬億美元,屆時近一半的收入將用于歸還利息。
美國哪里還有什么未來?
金融收割看上去霸氣側漏,實際上干的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意圖引爆他國債務危機的同時,自身的債務危機也處于生死一線。
后續只要不想原地爆炸,階段性削減利息是必然要做的事。以美債目前的銷量看,大規模降息已不遠,屆時大量美元將從美國涌入世界,海量訂單之下,作為出口大國的我們經濟也會明顯好轉。
此時我們要擔心的可能不再是通縮,而是美國利用通脹輸出全球。
原理不復雜:刺破債務沒有效果,經濟通縮反應平平,索性利用美元世界貨幣的屬性,階段性瘋狂印刷來購買世界物品。畢竟花費這么多代價,總歸要撈些好處。
我認為三季度到四季度會有所行動。我們雖與美國對峙,受美債高利率壓制,但我們更多展現底線思維和兜底特征,雖為以后的危機儲備“子彈”,但經濟壓制也會非常明顯。
之前美國為何覺得只要貿易戰一啟動,我們就會麻利地同意一切?不就是覺得咱們扛不住經濟壓力?
進入今年后,原本希望通過拉動資產制造一波財富效應,但這里出現了一個漏洞:各大公司業績平平,資產拉到一定階段,沒有業績抓手,只能拼命抬高估值。但若不繼續拉高,通過資產提升刺激實體經濟的效果又凸顯不出來。
于是出現“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繼續拉,大家想跑,達不到刺激經濟的效果;公司沒業績,資產拉不動。
因此我認為,為了中斷這個循環,可能會結合一些好消息,優先強拉一波資產,相對而言讓經濟迅速復蘇,這或許更容易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