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廣州新媒體訊:珠寶的最高境界,并非彰顯權力,而是敘述時間。一頂冠冕,若能歷經兩個世紀的流轉與重塑,從王室密語化為名媛摯愛,其承載的便不止是鉆石的璀璨,而是一部流動的家族與美學史詩。這正是即將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上演的“綻放——16至20世紀典藏珍寶藝術展”所要揭示的奧秘,而巴黎殿堂級珠寶藝術世家CHAUMET尚美巴黎,攜其傳奇的克雷夫科爾麥穗冠冕,為此拉開了最華麗的序幕。
作為“自然主義珠寶匠”和“冠冕大師”,CHAUMET的非凡之處,在于其不僅能以至臻技藝定格自然的靈動,更能將歷史的宏大敘事與時代的審美變遷,熔鑄于方寸之間。這頂由拿破侖委托、后世重塑的麥穗冠冕,便是一個縮影。它起初是犒賞外交功臣的六支麥穗,百年后,在尚美第七代掌門人約瑟夫?尚美手中化為一頂可拆卸的冠冕,輕盈靈動,既是王冠,亦可化作胸針。這已超越了單純的珠寶改造,它是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拿破侖的帝國雄心,與“美好年代”名媛的優雅日常,在同一件作品中和解共生。
這種對話,在尚美的世界里無處不在。首先是與自然的永恒對談。當新藝術運動的藤蔓曲線與明清花鳥紋樣隔空唱和,我們便理解了為何尚美自始至終都像一位“植物學家”般創作。那枚19世紀中葉的常春藤葉手鐲,黃金枝干繾綣,璣鏤琺瑯的綠葉覆著玫瑰鉆勾勒的葉脈,錯落的巴洛克珍珠如同清晨的凝露,它捕捉的不是常春藤的形態,而是浪漫主義精神本身。真正的奢侈,是讓冰冷的貴金屬與寶石,擁有生命般的呼吸與溫度。另一件由約瑟夫?尚美創作的冬青葉胸針,則將我們帶入“美好年代”的皚皚白雪,密鑲鉆石的葉片因雪的重量微彎,三顆珍珠是雪下的漿果。當一件珠寶讓你看到的不再是克拉,而是拂過藤葉的微風與落在枝頭的初雪,它便擁有了不朽的靈魂。
如果說對自然的摹仿是東西方美學共通的母題,那么彼此的凝望與想象,則催生了更為迷人的“重影”。展覽中一件20年代的流蘇吊墜,便是這場跨文化迷戀的絕妙物證。約瑟夫?尚美巧妙化用中式佩玉的形制,將翡翠、縞瑪瑙與飄逸的珍珠流蘇融為一體,它既是對遙遠東方的致敬,也精準契合了當時歐洲新女性掙脫束縛、追求靈動飄逸的著裝風尚。珠寶在此刻成為一面棱鏡,折射出西方世界對神秘東方的瑰麗想象,以及一個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
回溯歷史的深處,與古典文明的對話構成了尚美最莊重渾厚的樂章。拿破侖與約瑟芬皇后,這對帝國夫婦對古希臘羅馬風格的癡迷,經由尚美創始人尼鐸之手,化為無數傳世杰作。約瑟芬皇后的凹雕珠寶套系,將古代神話場景與帝國符號并置,它不僅是珠寶,更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文化自信的宣告。而那頂“旭日初升”白鷺羽飾冠冕,則將天體崇拜推向極致。中央的祖母綠如宇宙核心,鉑金光芒射線以獨有的“刀鋒鑲嵌”技藝迸發而出,成就了太陽升騰的動態幻象。這不僅是工藝的勝利,更是人類渴望捕捉宇宙能量的野心在珠寶上的投射。
從維多利亞時期的浪漫自然,到“美好年代”的典雅精致;從裝飾藝術時期的東方遐想到戰后復蘇的自由宣言,尚美的作品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那枚創作于1907年的蝴蝶結胸針,以精巧機關實現了胸針與頭飾的轉換,它流暢的線條預示著幾何風格的到來,而靈動的可變結構,則無聲地贊美著那個剪去長發、脫下束腰、以獨立精神定義自身優雅的新女性群體。
這場由浙江省博物館與圣軒文化聯合呈現的展覽,因尚美這些典藏的加入而更顯豐滿。它并非僅是珍寶的羅列,更像一場跨越五個世紀的無聲對談。在這里,自然與冠冕對話,東方與西方對話,權力與柔情對話,歷史與當下對話。這樣一場關于美、時間與文明的深度對話,值得與同樣求索的知己一同分享,在親眼見證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撰文/時尚廣州新媒體 實習編輯 曾琦
校對/時尚廣州新媒體 實習編輯 曾祉欣
環球視野,嶺南風尚
iTrendsgz
時尚廣州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