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深圳大學召開首屆文科大會,啟動“改革開放研究”,發布“五個一”專項計劃,推出《深圳大學關于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實施方案(2026—2030年)》。大會以“凝心聚力,爭創一流,開創深大文科繁榮發展新局面”為主題,聚焦文科高質量發展,構建具有深大特色、深圳特質的文科學術體系。
厚積薄發 夯實文科建設根基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李宜航在致辭中表示,世界一流名校無不重視文科建設發展,重視文科、建設文科、發展文科,是深圳大學的傳統,更是深圳大學的優勢。他希望深圳大學聚焦重大戰略,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強化文理交叉、文工交匯、文醫交融的協同創新,持續產出前瞻性、原創性、突破性、標識性的成果,奮力蹚出一條深大特色的新文科高質量發展之路。
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在主旨報告中系統回顧了深大文科的發展歷程,重點總結了“十四五”期間取得的工作成效。他指出,面對全球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對知識生產范式的顛覆,以及全國高校近兩年累計撤銷文科本科專業超3000個等挑戰,深大文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與耐性。
他強調,學校將著力打造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主題、深具“中國特色+深圳特征+深大特點”的文科學科群;實施“AI+文科X”課程體系改革,與騰訊、華為合作開設特色班,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加大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者引育力度,完善分層分類評價考核體系;同時依托深大智庫矩陣,在港澳研究、國際傳播、智慧城市治理、金融科技等領域形成標志性成果,服務國家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求。
大會上,深圳大學“改革開放研究”重大專項計劃正式啟動。重點實施“五個一”專項工程:一個研究機構(改革開放研究院)、一個學術陣地(《改革開放研究》集刊與《中國改革開放研究》英文期刊)、一套學術文庫(《中國改革開放研究文庫》)、一個學術論壇(改革開放研究學術論壇)、一個數據平臺(改革開放綜合數據平臺),旨在建設全球“中國改革開放研究”的學術中心,產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理論成果。
發布實施方案 繪制發展藍圖
深圳大學副校長巢乃鵬向大會發布了《深圳大學關于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實施方案(2026—2030年)》(實施意見稿)。他指出,深大正處于第二次創業(2012-2025)向第三次創業(2025-2049)的歷史關鍵節點,文科發展需從“振興”邁向“繁榮”。方案以學校“1+4+X”工程為統領,提出到2030年,構建中國特色、深圳特征、深大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若干學科在國際產生重要影響力;到2049年,穩步形成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深大風格的自主知識體系。
方案聚焦“改革、開放、創新”理念,規劃實施“五個一工程”,即:一個研究機構(改革開放研究院)、一個學術陣地(《改革開放研究》集刊與《中國改革開放研究》英文期刊)、一套學術文庫(《中國改革開放研究文庫》)、一個學術論壇(改革開放研究學術論壇)、一個數據平臺(改革開放綜合數據平臺)。
同時,方案明確加快交叉學科突破,聚焦智慧城市治理、人工智能+腦科學+語言認知、數據流通與確權,打造“AI賦能文科、文科賦值AI”的雙循環新格局;強化特色學科方向,在金融科技、計算傳播、港澳研究、國際傳播等領域形成優勢;完善“深大版LLMs社會仿真模擬平臺”,推動AI全面賦能文科創新發展。
廣納群智 共繪發展藍圖
大會期間,與會人員圍繞學校文科發展工作報告和人文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實施方案,重點圍繞文科定位、發展思路和舉措等核心議題展開交流。
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李清泉對深大文科未來發展提出六點希望,包括要實現文科跨越發展,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在交叉匯聚領域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要加強人才引育工作,穩步形成外部引進和自主培育良性結合的人才生態;并要做好頂層設計謀劃。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李文芳│高欣 陳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