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中國南方,迅速占領了淮河下游的盱眙縣,并收買了大量的漢奸勢力。許多地方的地主和官員們感知到戰局的變化后,紛紛逃往南方。在淮河岸邊的小村莊小柳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成為了防守的關鍵點。村中的地主們因為局勢更加緊張,紛紛加速逃離,尤其是盱眙縣的權勢大地主闞濟民,作為縣議員,他早早洞察到了危機的嚴重性,于是帶著家人連夜離開了自己的闞家圩,選擇了逃難。
面對這樣的戰略要地,日軍并不敢掉以輕心,他們迅速派遣了一百余名日偽軍,占領了闞家圩。這些偽軍名為“和平軍”,自稱為一個團,團長則是鄰近村莊西泊崗的地痞王少山(外號王小敗禍)。闞家圩的防守工事也相當完備,東北角的街道上矗立著一座大炮樓,其他三角拐角處也各有一座小型炮樓,圍墻高大堅固。南面則是一個深長的水塘,水塘上架有吊橋,防守堪稱一流。
這些日偽軍橫行霸道,搶掠村民財物,欺辱百姓,甚至侵犯婦女,令當地人憤恨不已,仇恨積聚。1940年正月十五五更時分,新四軍淮南支隊派出一個連的部隊,決心徹底鏟除這些漢奸。帶隊的是本地人陳滌俠連長,他決定從西南小炮樓發起突襲。炮樓底部由堅硬的大青磚砌成,封閉結實,二層炮樓上有槍眼。陳連長命令三名士兵帶上手榴彈,打算通過人梯方式從槍眼處實施爆破。然而,當第三名戰士站在第二名戰士的肩膀上準備爆破時,西面突然傳來一只狗的狂吠聲,偽軍立即警覺,開槍射擊。三名戰士迅速跳下,隱蔽在旁,炮樓內的槍火像暴雨一般傾瀉而出,敵人很快從四面傳來槍聲。陳連長意識到情況不妙,指揮隊伍迅速撤退。
進入1940年初夏,八路軍的胡大隊(由劉少奇指揮,劉少奇化名胡服)進駐淮河岸邊。胡大隊的一個連在拂曉前抵達闞家圩,準備摧毀日偽軍的防線,消除淮河一帶的敵人威脅。指揮部設立在闞家圩東北大炮樓外50米處的河堤北岸。拂曉時分,胡大隊發起總攻,開始對闞家圩內的偽軍進行攻擊。隨著戰斗的激烈,雙方交換火力,但偽軍始終頑強抵抗。連長派出周永和他的弟弟周杰,兄弟二人從事爆破任務。周永成功將手榴彈投向圍墻,但在嘗試翻越圍墻實施爆破時,不幸被敵人擊中,倒在墻外。周杰奮力登墻,準備繼續行動,但也未能逃脫敵人的射擊,雙雙倒下。雖然他們英勇無畏,但終究未能生還。部隊被迫撤退,強攻失敗。
1940年9月下旬,八路軍的新二旅第五團(楊支隊)進入盱鳳嘉地區,第五團團長楊支隊指揮下的隊伍,將闞家圩列為首要目標。9月24日夜間,楊支隊經過詳細策劃與部署,與小柳巷農救會合作,通過打通小柳巷街道南側的房屋山墻,形成了可以進入闞家圩炮樓的通道。午夜時分,戰士們通過通道進入炮樓下,先行射擊,但偽軍強烈反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對射。由于敵方裝備精良,且子彈充足,戰士們無法接近,也難以還擊,戰斗持續到天明。楊支隊決定在外圍對闞家圩進行包圍,并加強控制。清晨,雙方再次交火,雙方都沒有收獲戰果,接著傳來偽軍王小敗禍的陰謀。他用十幾支槍綁在一起并系上白毛巾,表示愿意投降。楊支隊的戰士前去接收投降武器時,炮樓內卻突然開火,戰士們急忙隱蔽在圍墻下。
由于偽軍頑固不化,團長決定采用迫擊炮打擊敵人。迫擊炮架在東南角,約120米的距離,經過幾輪試射,終于有一炮打中了東北炮樓的拐角,導致炮樓的一部分坍塌。偽軍看到防線被突破,紛紛舉手投降。闞家圩最終被攻占,百姓心頭的壓迫感終于得以消除。第二天,在小柳巷召開了公審大會,王小敗禍被依法鎮壓,正義得以伸張。
作者簡介
李亞東:東部戰區軍人;李世金:明光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