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開始,先分享兩個故事。
連續兩屆上海車展,我和輕舟智航CTO侯聰都有過一對一的交流,侯總有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未來汽車市場就是“中美爭霸”。
“為什么沒有德國和日本公司?”我問。
“因為他們沒有偉大的軟件公司,或者說互聯網公司。”
這句話可以翻譯一下,汽車產業決勝未來的關鍵是軟件能力,或者是互聯網能力。
以上是故事一,下面是故事二。
大概1年多前,彼時SU7還未上市,有機會和小米汽車的胡崢楠交流。我們聊的話題和輔助駕駛有關。我問為什么類似德國大眾這樣的公司,有上萬名工程師卻在智能化這件事上進展緩慢。
胡崢楠說,“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人海戰術不靈了,這和原先制造業邏輯不一樣,軟件開發是個“英雄”的時代,一個大牛(參數丨圖片)抵得上千軍萬馬。
幾乎胡總話音剛落,美國的Chatgpt和中國的deepseek兩家公司就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兩個故事作為背景,就能理解吉利最近在智能駕駛領域的一系列人士變動,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王軍加盟千里科技。
千里科技聯席總裁 王軍
王軍和千里科技
原華為車 BU第一任CEO王軍加盟了千里科技(601777.SH),擔任聯席總裁。這位重量級人物的到來,讓吉利在智駕領域擁有了夢幻團隊。
王軍的履歷是中國ICT行業與汽車融合的縮影。他從電子工業部41所起步,到華為3G/4G產品線掌舵人,再到2019年創建華為車BU并擔任首任總裁。
在他任職期間,主導了華為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研發落地,推動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等車企的合作,是華為從0到1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核心推手。
王軍加盟之前,千里科技高管團隊已經相當夢幻。包括董事長印奇,一位來自清華“姚班”的神童,之前又有創立“曠視科技”的經歷。還有曹操出行董事長劉金良、吉利研究總院院長李傳海、吉利控股輪值總裁戴慶,可謂重量級大佬云集。
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
事實上,千里科技自己的前世今生,正凸顯了近年來吉利的布局能力,以及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它的前身力帆科技,曾是瀕臨破產的傳統車企。2020年吉利通過滿江紅基金入主,2024年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出任董事長,2025年2月正式更名千里科技,標志著這家企業完成從“車輪”到“智能”的基因重組,也讓這家公司成為吉利智能化布局的“平臺”公司。
“臺州宣言”為始,吉利開啟這輪整合前,大吉利內部對于智能駕駛是各自為戰,資源高度分散,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個團隊在同時做智駕相關的開發工作。經過這里一輪整合,千里科技的核心位置凸顯。
從引望到千里科技
今年3月,王軍加盟前夕,吉利在海南三亞召開的AI Day上。千里浩瀚的5種方案(H1、H3、H5、H7、H9)已經宣布,彼時參與發布的正是王軍在華為期間的前同事陳奇。
近年來華為系的員工,已經成為吉利非常看重的一塊人才資源。
陳奇,原先為華為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現在是吉利自動駕駛副總裁,負責智能駕駛技術研發。
姜軍,原先華為車BU自動駕駛首席運營官(分管高精地圖、自動駕駛云),現在擔任極氪智能座艙研發負責人。
王軍加入后,千里科技則以“車企+AI企業+政府資本”三位一體(吉利、重慶基金、曠視系技術)形成生態聯盟。
用“開放賦能”的方式,為車企提供模塊化方案(如“千里A/B方案”)。這一方式和華為以車BU為核心成立的“引望”不完全一致。
由華為主導的“引望”模式,如同千里科技一樣是一種創新模式,重塑了供應商與整車廠的關系,通過“車企入股+技術授權”構建利益共同體。
但因為涉及股權的深度綁定,引望體系相對封閉,同時產品線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也聚焦在中高端的解決方案。
而千里科技,不僅有三方股東支持,也有吉利每年300萬臺制造作為基礎保有量,再加上曹操出行行駛數據賦能,以及國內排名第一的星睿智算中心的算力加持(23.5EFLOPS)。
未來,吉利以AI為主軸的智能駕駛開發,將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其中有兩點或將有機會彎道超越引望,首先是與吉利相對完備的海外銷售體系結合,包括利用吉利旗下海外品牌的渠道,千里科技有望成為將“智駕”全面帶入全球市場的中國公司。
第二點就是L3落地,千里浩瀚H9已經在3月3日官宣,比華為車BU官宣年內L3落地還要更早。王軍的加盟必將加速智駕賽道上“領跑”位置的爭奪。
正如開頭所說,軟件時代的競爭是大神的競爭,一只夢之隊已經形成,接下來就是攻城拔寨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