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7 日至 28 日,由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主辦的 “神經免疫與感染專業委員會 2025 學術年會暨診療熱點培訓會” 在成都錦江賓館圓滿落幕。恰逢第 19 個 “國際癲癇關愛日” 以 “科技助力,共創未來” 為主題,大會聚焦神經免疫領域前沿進展,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洪楨教授團隊發布的脆弱擬桿菌抗癲癇研究成果,成為詮釋 “科技破局” 的亮點之一。
當前癲癇治療面臨雙重困境:臨床廣泛使用的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等)均為對癥治療,僅能控制發作癥狀,無法干預炎癥因子失衡、腸道菌群紊亂等病理基礎。數據顯示,約 30% 的患者即使接受規范藥物治療仍難控發作,而長期用藥導致的肝損傷、認知衰退等副作用,更成為患者生活質量的 “隱形殺手”。正如洪楨教授在會上強調:“我們迫切需要疾病修飾治療來改善病因,而非僅停留在‘救火式’對癥干預?!?/p>
洪楨教授團隊披露的 “脆弱擬桿菌 BF839 與鼠李糖乳桿菌 TT-628 復合制劑” 多中心研究,以科技手段打通 “腸 - 腦軸” 治療通路。該研究基于腸道菌群作為 “人體第二基因組” 的科學認知(含 1000 + 物種、7000 + 亞種及 330 萬個微生物基因),證實菌群失衡可通過神經遞質紊亂、炎癥網絡激活、血腦屏障損傷等機制參與癲癇發生。
洪教授的研究成果顯示,患者發作頻率顯著降低,共患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相較于傳統抗癲癇藥物,安全性優勢突出,尤其適用于兒童等特殊群體,為癲癇患者帶來更安全、高效的治療新選擇。
洪楨教授的研究并非孤例,中國學者已在該領域形成從基礎到臨床的閉環證據體系:
2017 年南京醫科大學首次通過糞菌移植證實腸道菌群干預可使癲癇發作控制率提升 40%
2021 年廣州醫科大學鄧宇虹團隊發現 BF839 單菌株使 61% 難治性患者發作頻率降低≥50%
2022 年深圳市兒童醫院研究顯示 BF839 對兒童難治性癲癇有效率達 28.3%,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大會執行主席洪楨教授呼吁:“關注腸道健康應成為癲癇全程管理的核心環節。維持菌群平衡不僅能降低發作頻率,更能同步改善共患神經精神疾病與代謝性疾病風險?!?據悉,其團隊正推進該療法的臨床轉化,未來有望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療新選擇。
關鍵詞:癲癇 難治性癲癇 抗癲癇 脆弱擬桿菌 腦腸軸 腸道菌群 腸道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