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不僅關乎個體晚年生活質量,更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興職業的誕生,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新的希望。但要讓這份希望真正照亮每位老年人的生活,還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實踐、社會價值認同等多方力量的協同推進。
今年5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告,新增養老服務師職業。新職業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同時,它也將有助于完善就業體系,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7月1日《中國青年報》)
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1億,每年新增老年人口超過千萬,但與之匹配的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卻存在不足。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興職業的應運而生,為破解養老困局提供了創新思路。
這一新興職業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復合型”定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定義,養老服務師是指從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綜合需求評估、方案制訂與實施、照護技術實施與培訓指導、質量評價管理、服務咨詢轉介、實務應用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如今的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助浴、剪指甲等基礎服務,而是涵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環境等多維度的系統性養老服務解決方案。從現實需要來看,養老服務師要扮演的,是一個兼具專業素養與人文關懷的“養老全科醫生”角色。
過去,我國的養老服務主要聚焦于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今,隨著老年人口結構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服務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不同養老模式、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對服務的期待各不相同。這種變化推動著養老服務從單一化向多元化、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變。在此背景下,養老服務師的核心價值得以凸顯:他們能夠基于專業評估,為每位老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養老方案,真正實現“一人一策”的精準服務。
然而,要讓這一新興職業真正成為老年人的“希望之光”,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人才短缺問題,養老服務師要求從業者具備醫療、護理、心理等多學科知識儲備,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我國亟須加快建立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等模式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其次是職業社會認同度問題。從目前來看,養老服務相關職業在收入水平、社會認同、年輕人從業意愿方面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改變這一現狀,既需要通過市場化機制提高薪酬待遇,也需要加強社會價值引導,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份職業的專業價值與社會意義,從而使得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愿意投身到這一職業。
養老服務師職業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政策層面的系統性支持。可以考慮將基礎評估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切實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標準和認證體系,提升服務質量的可控性;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開發智能化輔助工具,提高服務效率。
養老服務不僅關乎個體晚年生活質量,更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興職業的誕生,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新的希望。但要讓這份希望真正照亮每位老年人的生活,還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實踐、社會價值認同等多方力量的協同推進。只有當專業化、人性化的養老服務惠及千家萬戶,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社會愿景。(王志順)
來源:勞動午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