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法院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秦前紅,受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邀請,針對湖北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系統性建議。秦教授長期專注于法治領域,其見解在學界和實務界均具有重要影響力。此次,他聚焦于湖北司法實踐中制約營商環境優化的關鍵問題,提出的咨詢建議備受關注。
秦前紅教授是教育部重大人才項目特聘教授,在武漢大學法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身兼《法學評論》主編以及武漢大學多個研究機構的重要職務,如紀檢監察研究院院長、人權研究院院長、憲法與法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等,并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 支持計劃。其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實踐經驗,為他提出高質量的營商環境優化建議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關于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司法定位方面,秦前紅教授指出,法院應承擔三重關鍵角色。其一,作為市場秩序的法治保障,需重點攻克金融借款、股權糾紛、知識產權等涉企案件的審理甄別難題,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的穩定。其二,成為企業權益的衡平樞紐,通過精準運用《民法典》《公司法》《公平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在各類案件中妥善平衡各方利益,確保企業在公平的司法環境中解決糾紛。其三,充當制度供給的創新引擎,借助司法建議、專題調研報告等形式,向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反饋市場監管漏洞,推動諸如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企業信用修復等制度創新,為市場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提升涉企案件審判質效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秦教授建議,首先要暢通涉企案件全流程的 “綠色通道”,確保案件能夠快速進入審理程序。其次,深化繁簡分流改革,提高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小額訴訟程序的適用率,以提升審判效率。再者,嚴格規范審判時限管理,對案件審理執行期限變更進行嚴格審核,防止案件久拖不決。同時,縮短司法委托中介的時間,減少案件審理的外部時間損耗。此外,健全協同聯動執行工作機制,加強與行政機關信息查控系統的互聯互通與信息共享,增強執行力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得以有效實現。
在提升市場主體法治體驗的制度創新方面,秦前紅教授對湖北省法院創立的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給予高度評價,并建議將其規范化、統一化,強化審判流程監督,使這一制度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同時,鑒于信用對企業的重要性,他提出在對企業進行信用懲戒之后,應考慮建立信用修復機制,凈化經濟環境的同時,給予企業重新發展的機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展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愿景,秦教授提出,針對平臺經濟、數字貿易、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法院應及時出臺司法裁判指引,為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明確的司法導向。此外,要著重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假冒注冊商標等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做好提前介入、引導偵查、追贓挽損等工作,營造鼓勵創新的法治氛圍。通過這些努力,法院將從單純的糾紛解決機構轉變為營商環境的 “優化器” 和經濟發展的 “護航者”。
秦前紅教授的這些建議,緊密圍繞湖北實際情況,從司法定位、審判質效、制度創新等多維度為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明方向,有望為湖北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這些建議不僅體現了秦前紅教授對法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深刻思考,也彰顯了其助力湖北法治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責任擔當,未來隨著建議的逐步推進與落實,必將為湖北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帶來新的突破與發展。(中實智庫)
編輯:楚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