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投稿或尋求報道 | zhanghy@csdn.net
曾幾何時,進入微軟這樣的頂尖科技公司,代表著職業的穩定和光明的前景,是無數程序員夢寐以求的理想歸宿。如今,隨著行業環境的劇烈變化和企業戰略的調整,微軟又一次大規模裁員,讓不少人開始意識到——在科技巨頭工作的“安全感”正在被一點點侵蝕。
對那些在微軟效力多年的老員工來說,離開這樣的轉變格外難以接受,情感的牽絆、“被時代淘汰”的無力感,很多人都難以釋懷。正如一位前員工所說:
“離開微軟,就像一場艱難的離婚。我們經歷了許多情緒波動和心理掙扎......
然而,新一代三十多歲的“掌權者”正悄悄等待老一代讓位。每一次組織重組的周期都越來越近,每一次合同續簽的壓力都更直接。不斷轉型帶來了新的技能要求,而你想再得到更大的“水晶球”——恐怕不太可能了。”
微軟開啟第二輪大規模裁員,波及 9000 人,Xbox 成“重災區”
據彭博社報道,微軟于 7 月 2 日啟動了今年第二輪大規模裁員,涉及員工大約 9000 人。
官方給出的裁員理由與之前幾次有些類似,還是那句老話:控制成本、聚焦重點,特別是要把更多資源投向 AI。
微軟發言人表示,這次調整影響面廣,覆蓋了不同團隊、地區和職級,但整體占比不到公司員工總數的 4%。他補充說,公司正在精簡流程、減少管理層級,希望讓組織運轉更高效,也更適應 AI 驅動的新市場格局。
其中,微軟 Xbox 部門受影響尤其嚴重。對此,由 Xbox 負責人 Phil Spencer 發給團隊的內部信也因此曝光出來,其寫道:
今天我們做出了一些將影響我們組織中多位同事的重要決定。為了讓 Gaming 保持長期成功,并專注于戰略增長方向,我們將終止或縮減部分業務領域的工作,并效仿微軟整體策略,精簡管理層級,以提升組織的敏捷性與執行力。
出于對受影響同事的尊重,今天涉及的具體通知內容及相關組織調整,將由各自的團隊負責人在未來幾天內進行傳達。
我知道這些變化發生在我們擁有史上最多玩家、最多游戲、最長游戲時間的時期。我們的平臺、硬件與游戲路線圖從未如此強勁。如今所取得的成績,正是過去所做艱難抉擇的結果。為了未來的持續成功,我們現在必須再做出選擇,而策略核心之一就是專注于最具潛力的機會。我們將保護那些運作良好的部分,并將資源集中投入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同時完成公司對我們業務的整體期望。只有聚焦前行,我們才能為未來一代玩家帶來卓越的游戲與體驗。
當然,優先排序固然重要,但并不能減少此刻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如果沒有那些即將離開的同事們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與創意,我們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些決定絕非對他們能力、才華或貢獻的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這些年來每一個團隊成員不懈努力的結果。
HR 團隊將直接與受影響員工溝通,提供包括薪資、醫療保障和職業轉崗支持在內的離職福利(遵循各地法律)。我們也鼓勵被裁撤崗位的員工申請 Microsoft Gaming 旗下其他空缺職位,并將為這些申請提供優先考慮。
感謝每一位曾經塑造我們文化、產品與社區的同事。未來,我們將帶著由衷的感激與尊重,繼續前行。
——Phil
不止如此,據彭博社最新報道,微軟旗下的King 工作室(《糖果傳奇》的開發商)將裁員約10%,即約200 人;ZeniMax等其他游戲工作室也已確認將裁員。同時,微軟還將裁撤旗下 Forza 賽車游戲開發團隊Turn 10超過70 名員工,并取消《Perfect Dark》(完美黑暗)與《Everwild》等游戲項目。負責《Perfect Dark》的The Initiative工作室也將被關閉。
本輪大規模裁員發生在微軟宣布裁員 6,000 多名員工不到兩個月后。6 月初,微軟又進一步裁減了 305 人。據多位微軟員工透露,過去一年中公司多次裁員,包括以績效為由的裁撤措施,嚴重打擊了員工士氣。
回顧過去一年,微軟已展開了多次的優化行動:
2024 年 1 月,微軟裁撤了1,900 名Activision Blizzard 與 Xbox 部門員工;
5 月,關閉了多個游戲工作室并繼續裁員;
6 月,HoloLens 與 Azure 云團隊又減少了1,000 個職位;
9 月,微軟再裁掉650 名 Xbox 員工,這也是其整合收購 Activision Blizzard 后重組過程的一部分。
引發爭議的裁員
盡管頻頻裁員,微軟員工總數卻呈增長態勢:2020 年為 16 萬人,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已增至 22.8 萬人。一位網友總結道:“微軟每年這個時候都會裁員,人員上漲和裁員,這兩件事都是真的。”
此外,微軟在截至 3 月的季度中創下了近700 億美元營收與將近 260 億美元凈利潤的亮眼成績。根據 FactSet 的數據,這一業績遠超華爾街普遍預期,也讓微軟穩居標普 500 指數中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這就讓許多人不解,微軟業務發展不錯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裁員?
有外媒分析稱,「說到底,這也是整個科技行業的縮影。為了在 AI 競賽中占據優勢,各大廠商正拼命壓縮開支。訓練大模型、建設數據中心、開發 AI 應用,這些都要燒錢。微軟已經在這方面投入了數百億美元,如今也不得不向資本市場交代:“我們會花得更精、更準。”」
然而,有網友質疑道:“我們被告知,人工智能是來‘增強’員工能力的。但現實看起來,它更像是在替代人類。而微軟的股價此時卻接近歷史新高——股東在賺錢,員工受損。”
前員工感懷:離職就像一場艱難的“離婚”,不要讓自己一直困于系統中
面對這波裁員潮和愈發濃重的負面情緒,曾在微軟任職超過 14 年的老員工 Frederico Baumhardt 在 LinkedIn 上回顧了自己十年前離開微軟的經歷和心路歷程,勸誡在職員工積極調整心態,其還指出,被裁并非是員工之過錯,而是企業發展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調整。
以下為他的分享全文,也希望給更多人一些思考:
我在十年前離開了微軟。花了差不多同樣長的時間,我才慢慢消化這段分離,讓那些好與壞的情緒漸漸平息,最終得以換個角度去看待這一切。就像一場艱難的離婚,我們這些“老微軟人”經歷了許多情緒波動和心理掙扎。失去微軟,就像失去生命中某個重要部分,需要反復思考與自我審視才能真正接受。
我現在依然通過 Facebook 上的“微軟老兵”群組,維持著與那段“前工作婚姻”的一點點聯系。這個群組里充滿了熟悉的情緒縮影:有人發布離職消息,有人計劃退休,有人因裁員感到痛苦,還有人憤怒地控訴(不)公平的解雇,或是默默換了份新工作。我們大多數人都掩飾不住本性,還是會偷偷留意自己在 LinkedIn 上的帖子能收獲多少點贊與互動。畢竟,#Microsoft 曾經就是個“看指標吃飯”的地方,有些訓練早已刻在骨子里。雖然我們不再登上大會主舞臺,但仍希望自己能被聽見。
我那時在微軟工作,感覺就像是“我們對抗整個世界”。幾乎每個業務部門都在與強勁的對手拼殺。盡管整個公司規模龐大,但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挑戰者”。微軟的文化融合了挑戰精神與冷酷執行力。它在科技界的角色就像昔日偉大的帝國——全球擴張、不受約束、一路制定自己的規則,由一群“技術貴族”與一套高效的行政體系推動前行。敵人無處不在,但在巔峰期,沒有人敢真正挑戰它。
微軟能激發出一種內部的忠誠感,不論你愛它還是恨它,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存在。成為其中的一員就意味著你有價值,那里能提供一種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就像很多偉大的帝國一樣,只要你“低頭做人”,基本是安全的。而那些心懷夢想、渴望上升的人,則必須走一條高風險的路——那是種極致的快感。
微軟老兵的世界
我們這些微軟老兵,有種很強烈的群體認同感,我們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依附于公司架構、地區、子公司,乃至業務部門。我們也有偏見,比如橙牌(合同工)和藍牌(正式員工)之分,Redmond 總部與各地分部之間的摩擦,技術崗與銷售崗的對立,產品組和其他所有人的矛盾……我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聰明、投入、熱情,我們加入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信仰,一種理想。這從來就不只是份工作,而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唯一機會。
我們在 LinkedIn 上默默關注那些前同事,既有那些真正的“長期戰友”,也有那些只干了三四年就跳槽的“短期偽裝者”——去了 Amazon、Oracle 或 Cisco。還有那些站在我們身邊參加過一次 MGX(微軟全球內部大會),轉眼就高調宣布“開啟新旅程”的“叛徒”:有的去了 Cisco,有的投奔 Amazon,還有的成了“Googler”。我們感到被背叛了,好像他們拋棄了一項共同的使命。前一天他們還在高喊“Office 無處不在”,結果第二天就滿世界在用 Google Sheets。更氣人的是……他們甚至不用再忍受 Windows Phone,而我們還在用。
我甚至可悲到現在還在用我的 Hotmail 郵箱。更可悲的是,盡管應用只有四個,我還是覺得 Windows Phone 客觀來說真的不錯。我認為 Zune 是個很棒的音樂訂閱服務,還曾自豪地展示給朋友看。我堅信第一代 Xbox 會干掉任天堂。我明明嫉妒 Mac 的續航,卻什么也沒說。對我來說,在微軟的那些年,是不斷“輸”的過程:輸給 Apple,輸給 Oracle,輸給 IBM。我們曾試圖把 HD DVD 塞進 Xbox 去對抗 Sony,但那時比爾·蓋茨就說了:等藍光大戰結束,人們就會直接下載內容。當時的網絡狀況下,他這番話聽起來簡直像異端邪說。但回頭看,那確實是一個轉折點——我們的精神領袖已經離開公司,而他第一次從公司外部對我們的決策發出質疑!
不知為何,我們的每一個專業對手看起來都更貴、更酷,或者更優秀。但最終……我們贏了!而且常常贏。我們的秘訣是:總以“遭遇威脅”的緊迫感行事。我們或許從不最酷,但回頭看,其實我們挺酷。沒聽說哪家公司敢每年把幾萬員工從全球各地飛到一個城市聚會,除了體育館和演唱會場館,根本容不下我們。我們為自己辦大會,幾天后又再接再厲招待幾千合作伙伴。這種大場面,是我們最狂的一種炫耀方式。
就像戒不掉的癮,我是個“微軟成癮康復中”的前員工,隨時可能復發。這是我人生中最復雜、最讓人著迷的一段關系,外人很難真正理解。微軟的“毒性暴露”,我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雖然我的數據有點舊,但我相信這個模型放到今天也基本適用。
微軟人的“服役年限分層”
1–3 年:過客型。你還不算微軟“原住民”。更像是職業航線上的一個過渡節點。他們沖浪、然后離開。而真正的“微軟人”是在公司內部跳槽也要留下來。這些“過客型”人兩年前在 IBM,明年可能去 Amazon。這類人往往存在某種“自限性特質”,或者無法融入微軟那種“成功小圈子”(即那些彼此熟識、共同上升的內部人組織)。對他們來說,“微軟”不過是一個大品牌,用來炫耀。他們曾去過其他大廠,將來也還會去。對于這類人,不提也罷。
4–6 年:做出成績型。你確實干了點大事。在微軟呆這么久的人,都經歷過至少一次“大重組”,而且在“自保”和“適應”方面都下過苦功。你已經開始能看清微軟的缺點,知道它節奏的短板,也能聽出企業文化這支“音樂”里哪里跑調了。但你依舊想跳這支舞。這個階段的人,往往是未達理想,或被公司辜負了。呆得越久,越割舍不下,“微軟”這個身份開始有了內在意義。你會換崗位來避開爛經理,知道自己可能升不了職,但還是會像青蛙一樣玩“過馬路”游戲,蹦到下一個車道,躲開那些壓過來的“車”。你明白——下一財年,也許再下一個,總會有變化。大家都清楚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那通來自 HR 和主管的 Microsoft Teams 電話。
當然,還有另一類人:你是商業“貴族”。也許你已經用完了所有的職場籌碼,或者某天你的總經理裁掉了你,只是因為“要么是你走,要么是她走”。但你根本不在意,因為未來有的是新興 VC 背書的新品牌等著你跳槽——你的朋友還會告訴你:這家公司要火!
你曾經的頭銜是 EPG 主管、國家區經理、某業務線 GM……有了微軟的履歷,你的 LinkedIn 頁面成了你最鋒利的武器。你把接到獵頭電話這件事演繹得像是在“游艇購物日程里擠出一點空”聽聽機會。令人驚訝的是,有多少在這個年資段離開微軟的高管,最終在各種高速成長的新公司里復活為 VP——只要看看這些人去了哪里,趕緊買下他們加入那家公司的股票。一位在微軟干了 4–6 年、主管級別的商業人才,堪比《華爾街》里的戈登·蓋柯。這些人離開微軟,不是降級,而是主動選擇到一個能真正掌控規則的崗位上。他們中的大多數,最后還是會復刻自己在微軟學到的那一套——因為說實話,那套真的管用。
7–13 年:基因改造型。這類人,就像科幻片里那些長期待在太空站的宇航員,已經適應了零重力,回不到地球了。現實世界的“引力”會讓他們崩潰。微軟自成體系,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物理規則”——它太龐大了,甚至能產生自己的引力場,外部世界那一套坐標、邏輯、常識,在這里根本派不上用場。
到了這個階段,你已經很難想象自己還能脫離“母艦”生存。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模糊了,你不再只是為了“這份工作”留下,而是愿意徹底換個“職業方向”也不想離開。你不斷告訴自己:“這次的輪崗是為了個人成長。”但朋友一眼就能看穿,你只是舍不得走。
你已經爬到了年資的高點,新一輪權力中樞開始出現,新來的掌權者看你的眼神變了味兒:“你還在啊?你是不是有點老了?”——這種話聽著讓人火大:“你哪位,敢這么問?”你早就摸透了微軟內部的生存法則,比如怎么批商旅、怎么報銷公務艙,甚至怎么“低調”地操盤負面反饋,悄悄把人送走,然后還能在那人的“離職酒會”上若無其事地舉杯送別。
14–25 年:我這一代人。我們這一群體,能力也幾乎是在微軟“耗盡”的。我們對微軟有種宗教般的忠誠,記得那些年代的對手、那些代代相傳的口號:“每家每戶一臺 PC”,“Office 無處不在”,“Windows 是氧氣”,“EA 是救贖”,“移動才是未來”,“云是明天”,“EA 死了,訂閱萬歲”,還有“你需要一個 Copilot”……這些口號曾經轟轟烈烈,也還會再輪回,只是執行的人變了。
但現在,風向開始變了。我們這代人,開始一個個含淚告別。有人因為業績不佳被裁,有人離了婚換了生活軌跡,有人換了老板,過去十年的好成績在新一輪評估中形同虛設。有人被認為太老了,有人沒能融入“新微軟”,還有整組被砍、被除名、被消失。在這家公司,不透明的“內部問責機制”主宰一切。我們成了犧牲品——哪怕剛剛適應去年的規則,今年又一切都換了。
但對我來說,微軟就是我的一切。它是我自尊的唯一來源,是我跟朋友第一時間炫耀的資本,是定義我的標簽。微軟就像一張 MBA 證書,我總能“巧妙地”把它帶進任何對話(我自認為不明顯)。說得更“爹味”一點,我這輩子所有倒霉事都能被原諒——因為我曾在這里,這個神圣又特別的地方。那些同事,就是我的戰友,他們和我一樣“血液是藍的”,這種文化,法律也管不了。
只有微軟自己能“立法”,而且它也確實在這么做。規則在變,組織架構在調整,掌控真相的“深層結構”終有力竭的一天。地殼在特權辦公樓中移動,對于“老兵”來說,改變終究會來。但別忘了,你其實是個稀有物種——大多數公司活不到微軟這種“超高頻率變革”的階段。科技圈 50 年,幾乎沒有先例,這就是所謂的“微軟治世”(Pax Microsoftia)。通常在這之前,那些靠單一產品稱霸的科技帝國早已腐朽消亡,比如 Unisys、Compaq、Digital、EMC,這些曾經的巨頭如今都成為歷史。
而如果你在這個階段被“拋下船”……那種打擊是巨大的,是毀滅性的。但請記住——那不是你的錯,這是生命周期問題,別太往心里去。
此時,那些最能“看得開”的人,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他們抬起頭,看著舞池說:舞步變了,這場派對的音樂……聽起來越來越年輕。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該離開,懂得在事業巔峰時全身而退。他們退休、轉投初創公司、反哺社區、擔任導師——而且手上持有的股票足以讓他們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我最羨慕的,就是這些人。他們帶著掌聲離開,用自己的方式收場。但無論怎樣,有一件事似乎也是真的:
當他們在群發“離職郵件”(或者現在是 Teams 頻道通知)時,總會有個舊人冷冷一笑——也許在你離開的歡送會上默默享受著一種勝利的滋味。你走了,一個位置空了,而他們想要。
25 年以上:你正在抵達“終極階段”。你已經站在了微軟的巔峰,成為這股“微軟力量”的一部分。你學會了如何駕馭變化,為那些并非自己責任的事情道過歉。你以卓越的表現帶領團隊,見證過各種看似生死攸關的危機(其實不過是幾季度后就會被遺忘的業績指標)。你知道什么時候該對荒謬的事情說不,但又不會失去團隊合作精神。你曾與他人反目,曾強硬過,也打過職場政治的“戰爭”。在外面市場上,你幾乎沒有競爭力,因為你的價值與微軟緊密相連,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你不僅喝了那杯“Kool-Aid”(盲目相信企業文化),更是成為了以財年指標優化為核心的價值鏈中的高級祭司。你記得過去的輝煌歲月,也憑借足夠的能力在數次裁員浪潮中幸存下來。擁有自己的辦公室、寬敞的辦公樓,看到巴爾默喝著蜂蜜飲料,蓋茨在未來展望中獲得全場起立鼓掌,這些都是深刻改變你靈魂的經歷。
不過,就算是你……也終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時代。新一代三十多歲的“掌權者”們正悄悄等待著你讓位,每一次周期的到來都更加臨近,每一次續約都更讓人感到壓力山大。不斷轉型帶來了新的技能要求,而你想再得到更大的“水晶球”——恐怕不太可能了。
最后的思考
不管你屬于哪一小類,我們這些長時間留在微軟的人都有一種懷舊情結,幾乎帶著一種接近精神信仰的執念,懷念著那些我們不確定是否還存在的東西。但這不正是信仰的定義嗎?
Envision、Imagine、MTB、MGB、MGX、TechEd、Tech Ready,這些名字就像低聲細語的記憶,訴說著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你已經熟悉現代的運作方式,但那些舊時光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回望自己在那些會議上的照片,你會以一種當年根本無法理解的方式,感受到當時未來等待你的魔法與激情。你會想起 VPN 智能卡,第一次拿到帶屏幕的手機,企業網絡首次接入Wi-Fi,那個讓你獲得自由的時刻!慕尼黑的咖啡,巴黎的午餐,伊斯坦布爾辦公室的美景!在雷德蒙德,你見證了新的 MTC,第一次跨越了 60 棟大樓。我們擁有自己的班車系統!我們就是自己宇宙的國王和女王。你,那個了不起、出色的人,曾是 20% 的精英!你曾產生巨大影響,拿過大獎和 CBI!但你的隊友贏得了紅色夾克,而你微笑著,心里盤算著,明年輪到自己。
17 美元一股——分拆了六次!誰還在乎工資,股票才更誘人。Windows 2000 將改變一切;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為人而生”的業務,能不能忽略 Vista?7 是新世界,10 將是最后一個,11(哎呀),XP 還在自動取款機里運行,.NET 無處不在,Copilot 卻毫無蹤影。三屏幕和云……這一切都曾發生過,也還會再次發生。世界上哪里還能有這樣永恒的地方?
最終,我的“工齡”成了我手中最寶貴的“貨幣”。可惜我沒有走好每一步,結果跌出了“船外”。那些 5 年、10 年、15 年的獎章去哪兒了?可能燒掉了。但我確定,就像你一樣,在內心深處,我們大多數人如果可以,都愿意回到那個世界。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明天我會回到 TVP 大樓 5 號的咖啡廳,和當時 DPE 部門的好友敘舊,然后第二天早上搭飛機飛往西雅圖(34 號樓)。
有趣的是,20 年前,他(像當時的大多數人一樣)還對我做“安全技術”的工作嗤之以鼻,而 DPE 是微軟在一線最耀眼的團隊。今天……他就在 Security Team 里。輪回繼續。
我騙得了誰呢?其實是嫉妒在說話。如果微軟今天再給我一個 offer,我一定閉嘴接下,并且這一次,我會真正配得上那份工作。
我現在經營一家創業公司,工資遠不穩定,沒有 RBI/CBI 或獎金,生存就是唯一的獎勵。我不為自己而活,我為我的團隊而戰,這些是我在微軟偉大領導者身上學到的技能。相比之下,那些日子只是我溫暖的夏日回憶。
我想給仍帶有這份“病癥”,或者還在這系統里掙扎的人們最后的建議是:魔法從來不是那個地方,也不是那個時間。它一直存在,而且依然存在于人之中。魔法從來不是微軟,那只是幻覺。真正的魔法,就在你心中……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7-02/microsoft-to-cut-9-000-workers-in-second-wave-of-major-layoffs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zoology-us-microsoft-old-timer-creatures-frederico-baumhardt-yn1te/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443452
AI 產品爆發,但你的痛點解決了嗎?
2025 全球產品經理大會
8 月 15–16 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聯網大廠、AI 創業公司、ToB/ToC 實戰一線的產品人
12 大專題分享,洞察趨勢、拆解路徑、對話未來。
立即掃碼領取大會PPT
搶占 AI 產品下一波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