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2025年的雅詩蘭黛,不再只是專柜小姐姐口中的“抗老神器”,而成了“行業地震”的主角。
7月14日,有港媒香港01披露:雅詩蘭黛在香港分部早在4月就已經裁員近百人,隨后還將香港與臺灣業務打包合并,后臺職能北遷廣州。
與此同時,今年已關閉兩家香港門店,雖然官網還掛著21家在營,但顯然,這家老牌美妝帝國已經進入“瘦身”狀態。
這一操作的背后,是一場比精華還濃縮的“全球自救計劃”。
今年初,雅詩蘭黛新任CEO Stéphane de La Faverie宣布了一項名為“Beauty Reimagined”的改革計劃,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大規模裁員:目標是在2026年年底前全球裁掉5800至7000個崗位。
這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公司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舉措。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個曾經以“貴婦標配”著稱的品牌,突然決定把后臺搬到廣州、把人裁到心驚肉跳、還把亞太分部合并整頓?
這場風暴,究竟是“削皮抽筋”,亦或“卸載重組”?
一句話分析:不賺錢了,必須改。
漂亮的皮囊撐不住糟糕的營收
“誰說顏值能當飯吃?頂多撐三年。”
財報數字就是這么直觀。
過去幾年,雅詩蘭黛的財務表現,就像天氣預報:年年說轉晴,結果天天陰雨。
2020財年,疫情一來,線下門店啞火、代購渠道啞鈴,凈利潤直接從2019財年的17.85億美元跳水到6.84億美元,跌了62.01%,堪稱斷崖式垂直下墜。
雖然2021財年強行“回血”,利潤暴漲313%,
但別高興太早,這更像是一針激素,不是恢復健康。
2022、2023、2024財年又開始連跌三年,雅詩蘭黛仿佛陷入了“業績過山車”。
到了2025財年Q2(2024年10月-12月31日),情況不但沒好轉,反而更加嚴峻:營收跌至40億美元,同比下降6%;毛利率雖然上升到了76.1%,但這是“省著花”的成果,而非“賺得多”的回報。
虧損達5.8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74億美元凈利,直接從“印鈔機”變成了“吞金獸”。
更麻煩的是,雅詩蘭黛在亞太市場的表現,幾乎成了“負資產”。
亞太區凈銷售額同比往季下滑11%,而這個鍋,香港是主要背鍋俠。
集團在財報中點名香港表現不佳,游客轉化率低、消費乏力,銷售額直接出現雙位數下跌。
2025財年Q3,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整個亞太市場仍在下滑通道上徘徊。
此消彼長之間,利潤恢復與增長計劃(PRGP)成為雅詩蘭黛破局之策——包括動蕩中加速5800–7000崗位縮減。
香港裁員不過是小小的“試水”,鴻篇巨制還在后頭。
港臺合并、人轉廣州
后臺瘦身是一場“貴婦斷舍離
曾幾何時,香港是雅詩蘭黛在亞洲的戰略高地:金鐘、銅鑼灣、海港城、時代廣場……凡是寫著“高端”倆字的商場,幾乎都有它優雅專柜的身影。
后臺更是人聲鼎沸,從客服到市場,從物流到培訓,配置堪比一間迷你跨國公司。
可惜高端也扛不住“開支爆表”的現實。
前臺看起來風平浪靜:官網上還掛著21家在營門店,只默默關掉了兩家,好像在告訴大家:“我們依然很高端,別慌”。
但后臺早已風聲鶴唳,數百名員工“北漂”,各類運營支持工作集體搬到內地,連培訓流程都要重新適配廣州節奏。
官方解釋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市場反應速度”,但翻譯一下其實就是——“香港的租金太貴、工資太高,兄弟搬家省點錢”。
畢竟現實很骨感。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截至2025年4月,香港零售總額已連續14個月下滑。
化妝品類尤為明顯,月跌幅普遍在3%–13%之間。
5月雖靠一波“618式大促”小漲2.4%,至31.3億港元,但也就是“續命小陽春”。
消費者熱情冷卻,門店客流走低,而后臺成本卻高得離譜——這就逼著雅詩蘭黛做出取舍:香港,從曾經的“戰略指揮部”,逐漸淪為一個“高光展示臺”。
而它并不是唯一“動刀”的那位。
歐萊雅香港今年也裁了200多人,后臺職責遷移至中國大陸;資生堂香港則更低調,悄悄裁撤了大半團隊。
“貴婦斷舍離”,成了行業共識。
在這場“港區瘦身風暴”中,誰能留住展示面子,就保得住社交平臺上的體面;而誰后臺瘦過頭,就容易在售后、上新、營銷上“卡殼”。
高端不是不要命,而是要精打細算地“活下去”。
曾靠代購撐半邊天
如今斷崖下滑全靠自己扛
曾幾何時,想在國內拿到雅詩蘭黛的限量色號,不找個“熟人代購”,都不好意思跟姐妹炫耀。
“某寶包機直郵”“微商預定僅剩3支”“論壇搶到手發帖炫耀”……那陣子,代購不僅是渠道,更是一種“身份象征”。
這條灰色產業鏈,最輝煌時曾撐起雅詩蘭黛中國區20%–30%的銷售額,是實打實的“半邊天”。
但風向說變就變。
2022年開始,國家對跨境代購“重拳出擊”:海關查貨、平臺封店、銀行卡凍結,封殺力度直逼刑偵劇。
雅詩蘭黛曾經賴以生存的“隱秘通道”幾乎一夜被堵死。
結果立竿見影,股價應聲跳水:從歷史高點一路腰斬,累計暴跌85%;甚至在2023年某個交易日,市值一天蒸發87億美元,投資者人心惶惶,連帶前CEO Fabrizio Freda 和 CFO Tracey Travis也被“股東請下舞臺”。
圖源:雪球
那陣子,朋友圈從“求代購”秒變“求清倉券”,美妝博主集體改口:“別買代購,小心踩雷。”
與此同時,旅游零售也崩了。
2023年,全球旅游零售整體暴雷,機場、免稅店、海南免稅島全線疲軟,雅詩蘭黛這些靠游客回血的品牌,直接陷入“斷奶式”斷層。
于是,曾經靠“灰產流量”橫著走的雅詩蘭黛,被迫學會“自己扛”:代購不香了,那就老老實實賣正規貨。
這時,品牌自營的策略就變得格外重要:官網直營、天貓國際旗艦店、線下百貨專柜、微信小程序……能用的正規通道全都用上。
不僅要穩銷量,更要重塑消費者對“官方渠道”的信任。
總而言之,貴婦品牌斷了代購的奶,只能開始吃“自家飯”。
旅游零售熄火、電商自救
雅詩蘭黛籌碼押在歐美線上
有人調侃雅詩蘭黛那瓶金閃閃的精華為“18K黃金手榴彈”——不僅殼子貴,看起來也像隨時能在電商平臺“炸”出一片流量。
情況確實如此:盡管歐美本土還能勉強穩住陣腳,但放眼全球,真正能撐起半邊天的,不再是線下門店的貴婦體驗,而是線上那條“救命艇”。
新任CEO Faverie一上任,就火速推動“Beauty Reimagined”戰略的方向調整,重心明確:兩個關鍵詞——線上,自營。
到了2025財年Q3,雅詩蘭黛中國大陸線上營收實現中個位數增長,其中美國和日本市場表現尤其“帶感”,這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填上了線下流量退潮的窟窿。
而為了跑得更輕,公司也在供應鏈下了狠手:統一全球采購、合并物流配送、推進“零廢棄”環保項目,既節約成本,又能順便蹭個ESG的好名聲。
就連品牌營銷也從“動輒百萬預算辦線下酒會”的豪奢玩法,切換成“精準投放+KOL帶貨”的性價比模式。
一邊壓縮投入,一邊放大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意圖就是用更少的錢,撬動更大的“種草”效應。
不過話說回來,線上這口飯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利潤率低、客單價浮動大,歐美消費者的復購率也遠不如亞洲市場那般執著。
所以,Faverie這套“線上+歐美”的雙輪驅動戰略,必須得在2026年前交出一份像樣的成績單,才能證明那場涉及5800–7000人的大裁員不是“自斷手腳”,而是真正的“輕裝前行”。
畢竟,黃金手榴彈再亮,也得砸得出業績來。
從“代購神話”崩塌,到后臺北遷廣州;從亞太市場業績連續三年下跌,到歐美線上渠道初現曙光,雅詩蘭黛用一系列“瘦身+轉型”動作,打響了自救反攻的第一槍。
貴婦標簽依舊在,廣告大片依舊拍得驚艷,但賬本上的紅字才是最刺眼的現實。
如果說“瘦身”是為了讓身軀更輕盈,那么“增肌”則是接下來要考的硬功夫。
歐萊雅、資生堂、科蒂等同行也都在同步變革,一場新一輪的美妝洗牌在所難免。
能否在“貴婦羨慕”的舞臺上繼續發光,還是會被時代拋棄?我們只能靜觀其變。
美妝巨頭可以保留繼續優雅,但想要繼續“香”下去,得把“利潤”拿回家。
下一次打開雅詩蘭黛的財報,請準備好耳塞,或是掌聲。
市場不會停下腳步,機會永遠留給最能“蛻變”的那一家。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