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象山“東海一號”深遠海養殖平臺上,工人們一邊把其中一個網箱內的漁網漸漸收攏拉起,不一會兒金燦燦的大黃魚聚到一起浮出水面。另一邊,工人們帶著網兜和橡皮桶,乘坐捕撈船,將大黃魚撈進桶里,用吊車裝到運輸船上,運往岸邊發貨。
“這幾天一共要捕撈800多尾,每條重一斤左右,發往寧波。”寧波海發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盛科科說,這些大黃魚經過6個月的野化訓練后,品質更好更安全,口感媲美野生大黃魚。“全面上市以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市場反應良好,目前已經銷售3萬斤,定價每斤100多元。”
那么,“類野生”的大黃魚是如何養殖的?記者帶你探秘“東海一號”:硬核裝備、現代科技、天然環境缺一不可!作為浙江首個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海上牧場”,“東海一號”總投資6000萬元,于去年7月正式下水,投放于漁山列島海域。這座長82米、寬32米的鋼鐵平臺,超過6個標準籃球場。寧波海發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負責人辛愛民全程參與了平臺從設計到養殖的每一個環節。
他告訴記者,“東海一號”有3個網倉,養殖水深13米,分別養了不同“年齡”的大黃魚。“我們的網箱用的是高分子材料,不管遇上多大風浪,水體都不會發生變化,大黃魚游的更暢更安全。”辛愛民說。
不僅如此,平臺的壓載水艙系統能精準調整平臺重心和浮態,具備10米以上的升降能力,保障了平臺在拖航、作業乃至抗風暴狀態下的安全。還配備了8根長達400米的錨鏈,其中前15米進行了特殊加粗加固,站在“東海1號”平臺上,幾乎感覺不到搖晃。
與傳統近岸養殖相比,深遠海養殖在科技的賦能下,優勢更加顯著。走進平臺的控制室,工作人員李盧國正通過大屏查看魚群狀態、實時水溫、水質、溶氧量等數據,從寧波大學水產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他便來到“東海一號”養魚。“日常就是巡查網箱、維護設備,重點是時刻觀察大黃魚的狀態,有沒有離群死亡的。”李盧國說,打撈起來后,需要第一時間解剖確定死因,排除疾病。“每一次的海上解剖,我們都是在為整個魚群筑起健康防線。”
“硬核裝備+現代科技”搭建起大黃魚的“訓練基地”,在養殖模式上,學習了挪威的分段式養殖。工廠化育苗后,在近岸網箱養殖長到一斤左右,再轉移至“基地”進行為期半年的“野化訓練”。漁山海域獨一無二的水質,給大黃魚提供了絕佳的生態環境。天然的浮游與底棲生物多達300多種,是取之不盡的“深海食堂”,幾乎不喂食。
“訓練的目標就是讓大黃魚恢復野性、健康生長,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預。”辛愛民道出初衷,近岸養殖常受魚病多發、水體污染困擾,國家政策也大力支持向深遠海進軍。漁山列島海域水文條件得天獨厚:水質純凈,能有效抑制魚病;又有山島屏障可避風浪,是難得的深遠海養殖寶地。
深遠海養殖的大黃魚和近岸養殖的有什么區別?辛愛民答道:“身材更‘苗條’、魚鰭上翻能接近或者蓋住眼睛、肉質蒜瓣狀、吃起來更緊實。”這套仿野生馴化模式,預計年產優質大黃魚可達90萬尾,產量400噸,產值約4000萬元。隨著深遠海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象山將規劃更多的深遠海養殖平臺,探索建設更多的未來“海上糧倉”。
閱讀更多:
來源:象山縣傳媒中心
作者:陳佳雯 郎依靖
一審:陳雨露 俞文喆
二審:方子龍
三審:趙菊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