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節如同電影節一般,將藝術能量濃縮于有限的時間與空間,為人們架起一座座連接的橋梁。正如聶競竹所言:“即便您常年住在北京,可能一年都見不上一面,但到了阿那亞,總能與老朋友重逢?!睉騽」澋囊饬x,正是讓孤島般的個體找到彼此,在藝術的海洋中“跳島”相遇。
6月27日晚,由導演聶競竹、編劇唐大年聯袂打造,吳洲凱、冷心清、郭紳鈺、王朗主演的剎那戲劇《七/SEVEN》在阿那亞戲劇節上演。聶競竹以其獨特的跨界視野,將劇場、影像與當代藝術完美融合,打造出一個穿越時空的藝術現場。
聶競竹是中國著名設計師與視覺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在平面設計、裝置藝術及舞臺美術領域成就斐然?!镀?SEVEN》講述了一位生命僅剩七天的主人公,在七個夢境中從慌亂求索到內心和解的旅程?!捌摺奔仁菈艟车臄的?,亦隱喻歷史長河中物質的永恒運動、變化的持續與順序。
作為“未來戲劇SHOWCASE”的發起人與藝術策劃,聶競竹還肩負著該板塊的整體統籌工作——三個論壇、九個工作坊、九個劇目的評審,以及獎杯制作、頒獎典禮籌備等事務。雖然忙碌,但她樂在其中:“對藝術工作者來說,能有一個地方讓大家聚在一起,已是莫大的幸福?!边@種自由、共創的狀態,或許正是藝術最理想的模樣。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劇場里的主角。對于聶競竹來說,做戲劇是她自我解惑的過程。讓阿那亞的一場SHOW,成為留給未來的CASE。
栗子對話
聶競竹
導演
設計師
視覺藝術家
藝術栗子:為什么要改編這個故事?
聶競竹:這部劇改編自欽哲·諾布導演的電影《尋找長著獠牙和髭須的她》,唐大年老師是編劇。這個項目是由制作人袁園女士引薦的,他們非常欣賞我之前的作品,便邀請我用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來詮釋這個劇本。
這是一個敘事性非常強的故事,我學美術出身,更擅長的是詩意化的、碎片式的表達。我讓男主角籌劃開一家咖啡館,在北京國話先鋒劇場演出的時候,現場給大家制作了咖啡。
這個劇本打動我的是其中“哲學思考”的部分,比如關于生死的討論、夢境的層疊等。生死是一個終極問題,是整個人類文明必須面對的命題。我把劇本拆解成了“七個夢”:當一個人得知自己只剩七天生命時,他會重新審視這個世界,重新思考很多問題——我該如何對待世界?我該如何對待自己?
藝術栗子:其實大多數人從未真正思考過這些問題。
聶競竹:是的。很多人知道“人終有一死”,但從沒認真想過“我要怎么死”。后者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或許某一天會突然而至。比如《西藏生死書》里提到的“學習如何死”,這特別讓我著迷。很多人避談死亡,甚至刻意忽視它,他們更傾向于“活在當下”。
不是我在“教”這個戲,而是這個戲在“教”我。它反過來成為我學習的一部分,也重新塑造了我對世界的理解。人生是一個個問題堆起來的,最難的不是去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如何提出那些真正重要的問題。
藝術栗子:《七/SEVEN》經歷了幾個截然不同的場地,如何在這些場域內建立戲劇與觀眾的鏈接?
聶競竹:戲劇的本質是要跟觀眾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不同的反應和理解?!镀?SEVEN》的幾場演出,每一個場地都截然不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挑戰。這些反饋讓我思考,我的戲劇到底給他們帶來什么?
第一個場地是新繹美術館中藝術家宋冬的作品,作品和這個戲的氣質高度契合,就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實交錯;第二個場地是北京國話先鋒劇場,演出方式是“顛倒夢境”,演員站在觀眾席上,觀眾坐在舞臺上。之所以這樣是出于預算考慮,恰好印證了那句臺詞:“把問題當成解決方法?!?/p>
面對問題時,探索解決之道的過程是最迷人的部分。這些問題像一把鑰匙,總能開啟我們深度思考的大門。那些投入的思索與用心,已經讓整個過程充滿價值——思考本身就是最珍貴的饋贈。戲劇恰恰是尋找這些“人生答案”的絕佳場域。
藝術栗子:在阿那亞戲劇節的這些天,您對戲劇的感覺發生了哪些變化?
聶競竹:戲劇就像量子糾纏,把所有人糾纏在了一起。在這個時空中,我們相聚、共振。這些戲劇人多數時間是“單打獨斗”的,找投資、拉票房、找觀眾,孤身搭建團隊、組織創作……通過戲劇節,有些路被打通了。
有些人在這座橋上遇見彼此,真的就產生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拔磥響騽HOWCASE”想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平臺,為整個創作生態建立一種流通機制。比如,觀察團的老師們會在現場看到這些新戲,會推薦給更多人。還有一個不面向大眾市場,但對創作者非常重要的機制——全國各地的劇團的項目負責人也會到現場。如果他們覺得某部劇適合,就可能當場發出邀請,安排劇目到各地演出。
我們的評委當中,也有不少是國際知名戲劇節的藝術總監。我們盡最大努力為戲劇工作者們搭建一個相對完整、立體的推廣平臺,幫助他們實現作品的流動與傳播。
藝術栗子:您現在的身份是戲劇人,和您原本的專業背景相比有何不同?
聶競竹:最大的不同是“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藝術需要做好自己,戲劇是引領或者融入一個團隊。導演只是其中一環,還要和演員、音樂、舞美、燈光等各個環節配合協同。那種“有溫度”的群體感,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有時候真像是背負著“全村的希望”,一個人可以躺平,一旦有了團隊就必須往前走。
阿那亞很特別的地方在于劇場形式多樣,很多狀況都無法預設,這也是“戲劇偶然性”的一部分。當所有人都聚集在這里時,會突然意識到:戲劇好像真的就是某種超越日常的存在,它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或精神形式。有些“精神性的東西”,真的只能在阿那亞這樣特殊的場域中發生。
藝術栗子:科技的發展會給戲劇帶來哪些改變?
聶競竹: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羅會仟老師、地質研究所的楊蔚老師是當年把月球土壤樣本帶回來的科學家,我們請他們擔任觀察團的嘉賓。寫科幻小說的作家陳楸帆,也是“未來學家”;一些從事加密藝術的實踐者,做了“加密戲劇”。我們邀請了很多跨領域的人參與,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很多想象力。
我始終覺得,戲劇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劇場”這個物理空間里,“戲劇性”才是核心。我特別愿意去拓寬戲劇的邊界。專家講課和一場演出差不多,甚至本身就是一場獨角戲。
“未來戲劇SHOWCASE”工作坊出現了人形機器人。它更像是一個實驗性的項目,雖然很多還不夠成熟,無法完整搬上劇場舞臺,但我們通過論壇和工作坊的形式,把這些“半成品”展示出來。更多的是為了激發討論和想象力。機器人和演員一起演出,這樣的事正逐步變成現實。
文字|mj
攝影|王續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