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俗語,它們言簡意賅,卻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內涵。
其中有一句 “早不朝東,晚不向西,午不朝南,永不面北”,
乍一聽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方向與時間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聯?背后又有著怎樣的講究呢?今天咱就一起來嘮嘮。
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俗語是說早晨的時候不要面向東方,傍晚不要面向西方,中午不要面向南方,并且任何時候都不要面向北方。
為啥會有這樣看似奇怪的說法呢?這得從多個方面來探尋。
先說說 “早不朝東,晚不向西”。
在古代,人們的生活與太陽的運行息息相關。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那陽光雖然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但剛升起的太陽光線相對集中,比較刺眼。
就拿習武之人來說,以前練武的人講究 “聞雞起舞”,天剛亮就開始練功。
如果此時面朝東方,強烈的光線直射眼睛,不僅會讓人難以集中精力,影響練功的效果,長期如此還可能對視力造成損害。
同樣的道理,到了傍晚,太陽西落,夕陽的余暉依然明亮。
此時若面向西方,刺眼的光線也會干擾人們做事,分散注意力。
這就好比咱現在開車,要是迎著刺眼的陽光, 是 不是得瞇著眼,還得時刻小心路況,別提多費勁了。
所以從實際生活體驗出發,早晨不朝東、傍晚不朝西,是人們根據光線對生活的影響總結出來的經驗。
再講講 “午不朝南”。我們知道,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是自東向南再向西。
中午時分,太陽高懸南方天空,此時陽光最為強烈,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烈日當空,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若此時面向南方,就會直面毒辣的陽光,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直射下,極易中暑、曬傷。
在過去,人們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像農民在田間勞作,工匠在戶外作業,如果中午還對著南方,頂著烈日,身體哪能受得了。
就算是現在,大中午走在太陽下,我們也都知道要找個陰涼地兒,盡量避免陽光直射,這 “午不朝南” 的說法,其實就是提醒人們在炎熱時段注意躲避烈日,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最后 “永不面北”,這背后的講究可就更多與文化相關了。
在古代陰陽學說里,南為陽,北為陰。
人們建房都喜歡坐北朝南,這樣的布局采光好,陽氣足,住著舒服。
而且在傳統文化里,“北” 字還有特殊含義。
在古文字中,“北” 是 “背” 的古字,有背離、敗退的意思。
比如我們常說的 “敗北” 一詞,就源于此。在古代戰爭頻繁的時期,打了敗仗逃跑,往往被稱為 “敗北”。對于追求勝利、好運的人們來說,自然不希望與 “敗北” 這樣不吉利的詞沾上關系。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盡量避免面向北方,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場合或做一些有象征意義的事情時,這種觀念就如同一種心理暗示,代代相傳。
還有一種說法,在古代,君王臨朝理政都是坐北朝南,以此彰顯尊貴地位,代表著權力和權威。而普通民眾在行為上要避免與君王的 “專屬方位” 產生沖突,久而久之,“永不面北” 就成了一種民間習俗。
這句俗語看似簡單,卻從生活實際和文化心理等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它既考慮到了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也融入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不祥事物的規避。
雖然在現代社會,很多人可能不再嚴格遵循這些說法,但它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依然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探究,從中感受古人獨特的生活哲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