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超長期債市再成投資者痛點,由于全球政府借貸需求上升、赤字擴大,債市投資者要求更高利率來承擔風險,導致各國長期債券收益率普遍上漲。
英國成了這波動蕩的導火索之一。周三,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提出了一項50億英鎊的福利削減計劃,試圖降低財政赤字,但遭到議會內部反對,提議直接被推翻。更糟的是,首相斯塔默在議會質詢中沒有明確承諾讓她留任,引發“財政大臣可能下臺”的傳言。
市場立刻警惕,英國承諾守財政紀律,結果第一步就退讓了,那以后還靠譜嗎?由于投資者擔心英國政府的赤字會擴大,周三30年期英債收益率盤中暴漲超過20個基點,創下自4月以來最大單日波動。這種沖擊也波及到美國債市,使同日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漲約8個基點。因為超長期債買賣少,所以波動較其他債券更為劇烈。
為什么長債對財政風險這么敏感?
超長期債市場小、流動性差,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大幅波動
超長債就是那些30年、40年甚至更長期限的國債。它們投資期限長,市場流動性差,這就導致當有人大量拋售,價格就會大幅下跌,收益率會大幅飆升。
因此,超長期債市場是債券投資者“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它是市場用來抗議“政府亂花錢”的地方。最終政治風險、財政風險的變化都會放大到收益率上。市場會用要求更高利率來“懲罰”政府過度支出。
摩根大通資管全球市場策略師Kerry Craig表示,債市投資者是政府財政的“看門狗”。如果市場認為某個國家的財政政策不靠譜,他們會要求更高的利率來補償風險。特別是長期債,因為未來幾十年的償付能力都被質疑。
Pendal集團固定收益主管Amy Xie Patrick也指出,超長期債券的結構性問題讓它比收益率曲線的其他部分更容易出現劇烈波動。本身流動性就比較差。
各國政府也開始猶豫:還要不要繼續發那么多超長期債?
在高利率背景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超長期債券發行策略。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本周表示,在當前高利率下,美國沒有理由增加長期債券發行量。同時,特朗普本周可能推動的“大漂亮法案”也讓市場更擔心美國財政赤字的擴大。
澳大利亞債務管理辦公室也表示,正在考慮減少超長期債券的發行。
日本則早在今年就已宣布,將在2026年3月底前把20年、30年和40年期國債發行總量削減3.2萬億日元(約220億美元)。
英國這次的波動就是“財政擔憂和政治混亂”雙擊導致的。英國政府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財政赤字大,債務水平高。英國首相里夫斯計劃砍福利開支50億英鎊,目的是幫英國政府減少財政赤字。但工黨議員里有人反對,導致里夫斯的提議直接被推翻,也引發了她可能下臺的猜測。這讓投資者擔心英國政府的赤字會擴大,債務會更多。
不過斯塔默隨后表達了對財政大臣的全力支持,周四英國股債匯盤中反彈。英國財相周四解釋稱,情緒化表現因個人原因所致,繼續做好本職工作。
全球債市聯動:日本也難獨善其身
盡管周四英國股市、債市和匯市出現短暫反彈,但市場對超長期債的緊張情緒仍在發酵。
日本此前已經宣布計劃減少超長期債的供給,這也導致日本今天30年期債券拍賣沒有砸盤,需求不錯,投標倍數創下今年2月以來新高,暫時穩住了投資者信心。這比本地區其他地方的拍賣結果要好。泰國周四的10年期國債標售需求疲軟,受到法院暫停總理佩通坦·西那瓦職務引發的政治動蕩拖累。
不過,拍賣雖然成功,日本國債收益率卻仍全線上升,周四30年期收益率上漲約8個基點至2.96%,顯示全球市場對財政支出和赤字擴大的擔憂依舊存在。日本長期以來的“過度支出”習慣也一直讓投資者和經濟學家擔憂。
雖然日本自己控制得住發債量,但美國、英國亂債市波動,日本也跟著遭殃。彭博分析師Mark Cranfield表示,盡管日本財務省很努力在支持本國長期債市場,但他們控制不了美國國債或英國國債發生的事,這最終也會反噬到日本國債。
投資者態度轉趨謹慎:短債受青睞
理論上,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減少長期債發行會幫助緩解拋售壓力,但一些全球投資者仍然保持謹慎,因為長期國債對利率上升特別敏感。隨著各國政府赤字加深,市場普遍要求更高收益率作為風險補償。
瑞銀資管在悉尼的投資經理Tom Nash表示,為什么要去買那些特別受財政和政治風險沖擊的超長期債呢?這些風險現在越來越頻繁出現。買短端債就簡單、清楚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