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暑剛過,村里老人們又念叨起“小暑逢雙旱到秋”的老話。老一輩說“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谷不結”,溫度夠不夠,莊稼最知道。今年小暑沒趕上入伏頭天,按老話算“雙伏”,有人擔心旱情跟著來。
村頭王嬸蹲在菜地里扒拉土:“這土塊硬得像石頭,黃瓜秧都蔫了兩茬。”農諺里的“三怕”,頭一怕就是小暑不熱——涼快了人,苦了地,這小暑不熱真不是啥好事。
張大爺翻出舊黃歷:“2018年小暑也逢雙,那年玉米減產三成,地頭水井都見底。”第二怕小暑刮南風,隔壁李叔說:“頭伏那天南風呼呼吹,老輩說‘小暑南風,大暑旱’,準得很。
”第三怕該熱不熱,村西頭的花生地最明顯——別人家的苗都齊腰高,他家的才剛冒芽。縣氣象局數據擺著:未來20天降水比常年少3成,土壤濕度低于60%的地塊超4000畝。有人覺得老說法過時:“現在有灌溉機井,旱了抽水就行。
”可王大爺直搖頭:“井里水也有限,抽多了地要鹽堿化。”地里的玉米葉子卷成筒,劉大嫂蹲在壟溝邊抹眼淚:“種了30年地,頭回見小暑這么旱。”農諺是老輩人的“天氣賬”,就像“六月六,看谷秀”——該抽穗的時候抽不出,秋天準得喂老牛。
年輕人不信邪,架著無人機噴葉面肥,可張技術員說:“溫度不夠,噴再多肥莊稼也吸收不了。
”旱啊旱,玉米苗都耷拉著腦袋,連田埂上的馬齒莧都曬成了干。有人翻出古書:“《農政全書》里寫‘小暑不熱,秋成無望’,古人早把規律摸透了。”可也有例外,2020年小暑逢雙卻下了場透雨,李老漢拍著大腿笑:“農諺是參考,天老爺才是主。
”現在最愁的是種大棚的——西瓜裂了,西紅柿蔫了,補苗錢夠買半頭豬。
村支書在大喇叭喊:“明天縣農技站來教節水灌溉,各家帶個筆記本記好。
”老話說“處暑不出頭,割谷喂老牛”,現在才小暑,莊稼還有救,就看這雨啥時候來。天熱是莊稼的“成長課”,人也得學會和暑氣“處朋友”——該澆水澆水,該遮陽遮陽。你記憶里的小暑,是西瓜冰沙的甜,還是蹲田頭等雨的急?
農諺是經驗總結,具體天氣還得看實時預報,咱既別慌也別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