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隱墓志》作為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刻石,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墓志之一,其書法藝術以“不拘法度、逸然多姿”著稱,在漢隸體系中獨樹一幟。1983年發現于山東省高密市田莊鄉住王莊村,現藏于高密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其書法藝術、書史的研究價值極為突出,從以下幾個方面略析,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糾謬:
一 ,風格特征
1.私書派典范:區別于官方規范的“官書”(如《禮器碑》),此書出自下層知識分子之手,結字自由,大小錯落,筆畫粗細不一,如“功”“平”等字欹側生姿。楷書筆意萌芽, “病”字“丙”部帶豎鉤; “午”字撇畫、“於”字“人”部出現啄筆(楷書頓挫雛形),因不拘法度而意態生動,體現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關鍵痕跡,為研究漢代民間書法提供了珍貴樣本?。
2.瑕疵與自然意趣:偶見點畫錯誤(如“卒”“葬”字形誤刻),但因不受規范束縛,反顯率真逸趣,為習隸者提供獨特借鑒。
3.隸書風格?:書風古拙自然,兼具漢隸典型特征(如“蠶頭燕尾”)與早期楷書筆意(如“病”“于”等字的撇畫出鋒)。結字大小錯落,用筆逆鋒飽滿,提按分明,被譽為“漢碑中高級之作”?。
4.章法獨特:首行“青”字亮眼,似健碩的青壯年排頭兵,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其后呈三角放射狀逐漸纖弱。若此篇為孤本,其章法起之宏大,落之弱小,營造出一種大疏大密之法,使用對角實與空之對比,呈三角之勢大膽留白,計白當黑,形成了值得借鑒的章法形式,藝術表現力強。
5.字法錯落:其字各呈姿態,相互依存,不管大小高低、正斜曲直多么不一,上下左右之字總會將其變得和諧,所謂左歪右斜,上曲下直,形成字組。一大一小相配,讓整體章法顯得不再空洞,多維度的字法、章法變換應用,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6.不拘法度:書者并非名人學者,受規矩束縛較少,結字若不經意而意態橫生,頗有逸趣。在簡捷中間摻通俗隸法,風致稚樸不拘。
7.結體逸趣與民間書風:作為“私書”代表(出自下層胥吏之手),其結體率真稚拙,如“卒”“葬”點畫偶有訛誤,卻因擺脫官書程式束縛,反顯天真爛漫之趣。字形或欹側(如“守”)、或舒展(如“長”),動態感極強。
8.自由率意的布局:該墓志打破漢隸典型規整范式,字體大小錯落(如“青”“州”扁闊,“隱”“葬”長方),行距疏密不一,筆法粗細對比強烈。這種看似隨性的排列,形成天然的節奏感與空間錯落美,被評價為“結字若不經意而意態橫生”。
二、書史價值
1.漢碑譜系中的特殊坐標:與官書經典的《禮器碑》《曹全碑》等相比,它代表非主流“私書”傳統,印證漢代書法存在官方嚴謹與民間自由的雙軌發展。其發現填補了漢末隸書多樣化實踐的空白。
2.書體演變的實證:墓志中楷化筆觸(鉤趯、尖撇)比鐘繇楷書早約半個世紀,為“隸變楷”關鍵過渡提供實物證據,揭示楷書筆法在東漢中后期萌芽的軌跡。
3.書法學習的借鑒:其不拘成法的創新、筆勢的自然流露,為現代習隸者突破程式化提供范本。清代碑學復興后,此類“意態橫生”的漢刻尤受推崇。
4.多學科研究:史學:墓主孫仲隱為北海高密孫氏成員(殷商比干后裔),墓志佐證東漢高密豪族地位及地方官職設置(如“督郵”“功曹”)。文字學:異體字(如“卅”代“三十”)及訛變筆畫反映漢代俗寫習慣。考古學:出土地狼埠嶺為高密王室墓群,墓志與畫像石、陶馬同出,還原東漢葬制場景。
結語:《孫仲隱墓志》以“逸然多姿”的筆意和“私書”的率性,成為漢隸藝術中不可復制的孤品。其價值遠超書法本身:既是書體演變的“活化石”,也是漢代社會文化的重要切片。對習書者而言,臨摹此志可溯楷法之源、悟隸變之韻,更可從中汲取“法無定法”的創造精神。
作者:王敏善,當代書法家、一級美術師、知名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