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媒體都在寫汽車銷量的半年報,銷量比較平穩,中國品牌汽車市場份額繼續增長,外國品牌銷量繼續萎縮。沒有顯著增量,存量競爭都會很殘酷。除了吉利時間過半銷量目標過半而上調銷量計劃,其他絕大多數車企都是時間過半,銷量沒有過半。這個基本正常,畢竟大宗商品都是下半年銷量多一些,而且年底壓庫沖任務更常見。但如果時間過半,目標都沒有超過40%,那下半年要完成目標就很困難了。眼下,各地的經銷商依托當地商會,已經開始抱團寫小作文反對進一步壓貨,要求及時兌現獎勵。這種集體投訴,不是針對某家整車企業,而是整個產業進入淘汰賽,最薄弱環節承壓是必然結果。品牌方都活不下了,加盟商怎么可能還會日子好過。
就在各地經銷商投訴車企壓庫導致自身生存苦難的同時,小米把汽車當手機賣的新聞再次形成產業沖擊。目前,汽車行業的主流銷售模式,還是幾十年前的代理銷售模式。雖然大家都明白借助互聯網直銷,將大幅提高產業效率,但沒有任何百萬級銷量的整車企業真正邁出直銷的關鍵一步。此前特斯拉實現直銷商業閉環的時候,多數車企認為這只是特例,然后幾家造車新勢力復刻了直銷模式,多數主流車企仍然認為這是銷量有限情況下的特例。這次小米再次復刻,如果達到百萬級銷量的時候,小米仍然可以借助這種直銷模式實現去經銷商化,那才是真正可怕之處。
上半年,銷量超過200萬輛的,只有比亞迪和上汽集團,銷量超過100萬輛的,有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和廣汽集團。也就是說,這七家汽車集團能夠實現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相比歐美日(參數丨圖片)車企,規模其實都不大。隨著國內汽車銷量飽和,上下游都在反對內卷式競爭,我們連100萬輛都賣不到,不能為了讓你們賣500萬輛,就讓我們活不下去。。。所以,反對內卷式競爭,讓有內卷本事的企業,優先進軍海外市場,給國內同行減壓。
一旦進入全球市場,率先實現全球1000萬銷量將是車企規模化競爭的關鍵。目前看,除了比亞迪和上汽集團,還沒有其他車企摸到這個規模量級。雖然我們不鼓勵在國內開展過于殘酷的市場競爭,但既然開始挑戰跨國車企的全球市場份額,參與更殘酷的國際競爭就是必然的,如果能有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那已經是求之不得的——去國外出差和跨國車企搶市場的中國汽車人要注意安全。至于留在國內的,既然都不喜歡卷,希望接下來對上游零部件企業、下游經銷商供應商能大度一些,對汽車消費者友好一些,賣燃油車的,售后服務該增加點兒預算了,人家電動車基本不需要啥售后服務,還需要售后服務的燃油車,難道不應該創造一些額外的服務驚喜挽回消費信心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