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航局發布“充電寶新規”后,網上兜售“3C標志”的買賣被曝光,引發廣泛關注。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諸如中國能效標識、中國環境標志、綠色食品標志等各類需要嚴格檢測或審核才能獲取的認證標志,也都在網上以極低價格公然售賣,有的商家已賣出上萬單。
據相關法律規定,自行制作與國家認證標志相同或近似的標志,屬于偽造、變造認證標志的違法行為;若認證標志已注冊為商標,如中國環境標志,擅自生產銷售還涉嫌假冒注冊商標及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那么,這些違法標志是怎么在網上大賣特賣的呢?目前看來,靠的就是簡單改頭換面。如將“綠色食品標志貼紙”表述為“綠色食品貼紙”“食品不干膠貼紙”,將“中國環境標志”表述為“綠色環境標簽”“家居環保貼”,通過轉換關鍵詞即可予以規避。而面對類似套路,平臺大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被舉報一例才下架一例,或者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如此管理,自然是管不住的。
認證標志,是經權威機構審核后頒發的專用符號、圖案或文字組合,是消費者安全、信任和權益的保障。倘若任那些似是而非的假認證大行其道,不僅僅是侵害一兩個消費者,而是對整個行業生態秩序的擾亂。對于制作、銷售假認證標志的行為必須真抓嚴管,另一方面,為不法商家提供“出貨”渠道的平臺也難辭其咎。這么多假標志真的管不了嗎?對轉換關鍵詞、置換鏈接等投機行為真的束手無策嗎?
客觀而言,當下互聯網堪稱數據海洋,復雜多變的內容詞條,的確難以做到全面、精準、高效監管。但“難”并不意味著可以不作為、慢作為。于法理,網絡平臺對在其上發布的圖文、視頻、直播等各類內容本身就負有全面審核、監管之責。完善平臺規則,提高對復雜隱蔽信息的識別能力,將劣質信息、劣質商家清理出去,也是給正規商家、優質內容騰出空間。在這方面,不能僅僅靠平臺自覺,監管必須及時跟進,提升技術手段也好,加強跨部門合作也罷,才能不讓“李鬼”橫行。
眼下,假冒“3C標志”事件的關注度仍在上升,不妨將此當成契機,對類似假貼紙都來盤一盤,還平臺一片清朗,給消費者更多保障。(田聞之)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