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九三閱兵還沒開始,最火的"特邀嘉賓"竟是一家外國媒體?
當全網都在討論九三閱兵該請哪位國際政要時,中國網友卻把法新社頂上了熱搜,網友急得直跺腳:"快讓法新社來!他們的鏡頭比央視還懂什么叫'真理射程'!"
“陰間濾鏡”的意外封神
法新社與中國閱兵的緣分始于2022年。當時該社發布了一組解放軍演習照片:冷峻的暗黑色調下,解放軍整齊劃一,在莊嚴肅殺的氛圍下,裝甲洪流在低角度鏡頭中壓迫感炸裂。
這組“硬核暗黑系”照片,因為“壓迫感太強”被外網瘋傳,中國網友笑稱,“自己拍的像酒店開業,還說別人拍的帶感”。
這種風格被網友戲稱為“陰間濾鏡”,本是西方媒體慣用的“中國威脅論”視覺套路,卻意外擊中了中國民眾的情感G點——那些被刻意壓暗的畫面,反而凸顯了解放軍裝備的科技感和軍人眼神中的堅毅。
可見當報道足夠震撼的時候,記者的主觀意圖反而被消解。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用鏡頭壟斷國際輿論,CNN用橙紅色調渲染中東戰火,BBC以灰藍色強調氣候危機。
當它們用同樣手法拍攝中國軍隊時,中國網友發現,與其抗議“抹黑”,不如借力打力——法新社的暗黑美學恰好符合西方受眾對“強權”的認知習慣,其自帶的“國際公信力”反而成了中國軍事形象的背書。
既然不能拒絕,索性用敵人的槍打自己的靶,何嘗不是一種降維打擊。
一直以來,央視鏡頭下的山東艦被調侃“漁船出海”,運-20運輸機更是因為因圓潤造型獲封“胖妞”。
法新社視角讓網友猛然驚醒:原來在西方視角下,“午夜夢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九三閱兵為何需要法新社?
今年閱兵的特殊性讓法新社的“硬核美學”成為剛需。
根據國防部披露,這次閱兵有諸多 “新質戰斗力” 和新型軍種登場,包括高超聲速導彈、太空作戰單元等“新質戰斗力”,信息支援部隊、網絡空間部隊等新型軍種也將歷史性登場。
這些國之重器需要不同的鏡頭語言來訴說。央視的鏡頭適合展現軍民魚水情,但若要傳遞戰略威懾力,法新社的冷峻鏡頭反而成了“神級放大器”。
網友期待的是:“得讓法新社拍東風-41,才知道簽收單是用什么墨水寫的!”
在Quora上,關于中國閱兵的討論兩極分化:外網軍事論壇留言區瞬間被“這裝備太科幻”刷屏,日本網友甚至自發翻譯照片配文“千萬別惹中國”。
既有驚嘆“復制粘貼般精準”的紀律性崇拜,也有質疑“民族主義秀”的政治解讀。
但無論立場如何,法新社鏡頭下的鋼鐵洪流確實突破了意識形態過濾。
回望歷史,中國閱兵的對外傳播經歷過三個階段:早期依賴新華社通稿的“我說你聽”,中期陷入與西方媒體的“濾鏡攻防”,如今則進入“借船出海”的新階段。
法新社的案例證明,國際傳播的本質不是說服。我們要的就是對內和善,對外震懾的效果,中國軍隊的形象通過他們熟悉的視覺語言已經完成了植入。
結語
中宣部明確表示,本次閱兵將邀請抗戰國際友人遺屬、國民黨老兵等群體觀禮,強調歷史正義與人類和平。
法新社能否真的出現在天安門最佳機位,或許已不重要。網友的集體玩梗本身,就是中國社會對西方話語體系的一次創造性解構。
當長安街的鋼鐵洪流與法新社的鏡頭再次相遇,世界將看到:中國的故事,終將由中國人自己定義,哪怕借的是別人的鏡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