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不是科學家
而是自然哲學家
來源 | 《改變?nèi)祟愡M程的科學理論》
科學不是在一夜之間改變的
牛頓的巨著《原理》雖已不是科學家的必讀書籍,但他的力學理論依然是中學的必修課程。我們回顧這場以牛頓和他的著作為核心的科學革命,也是重新見證人類認識自我,乃至第一次認識宇宙的整個過程。
人類可能再也不會有牛頓時代那種認為自己已經(jīng)理解宇宙全部奧秘的青澀自信了,卻也對自身的理性有了更加成熟和樂觀的認識。
牛頓并非完人,更不是科學史上的圣人。除了他在自然哲學領(lǐng)域的偉大貢獻之外,人們經(jīng)常提到他性格上的諸多缺陷。他在老年時有一段自述:
“我不知道自己在世人眼中是什么樣子,但在我自己的感覺里,我似乎一直是個在海邊玩耍的小男孩,時不時因找到一枚光滑的鵝卵石或漂亮的貝殼而自得其樂,卻對面前那真理的浩瀚海洋一無所知。”
這段話透露出了真誠和謙卑。其實,這段話也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自身的寫照—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無窮無盡的宇宙,還有無窮無盡的可能。
牛頓用三棱鏡將白光分解為光譜的示意圖(?視覺中國)
英國科學史學會前任主席、劍橋大學科學史專家帕特里夏·法拉(Patricia Fara)主要研究18 世紀的歐洲自然哲學史。針對牛頓在科學上的貢獻、17 世紀以英國為中心的科學革命,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等問題,法拉接受了我的專訪。
帕特里夏·法拉
01
牛頓是一位自然哲學家,
而不是科學家
苗千:“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和“科學”(science)這兩個詞究竟有什么區(qū)別?
法拉:我們可以從“科學”這個詞談起。“科學”來源于拉丁語,意思是“知識”。在17、18 世紀,這個詞意味著那種可以從書本中學到的、已經(jīng)被整理出來的系統(tǒng)性知識。這是一種學術(shù)性知識,你可以學到歷史的科學、語言的科學,等等。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詞是在19 世紀才被正式發(fā)明出來的,所以,我認為,說牛頓是一位“科學家”肯定是錯誤的,他是一位“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在科學家和自然哲學家,以及物理學家和自然哲學家之間有很多區(qū)別。比如,科學家可以進入大學,學習科學知識,然后在其中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以此為生。但是,這在牛頓的時代是不可能的。在當時,你可以在大學里學習數(shù)學,但是不可能在大學里學習科學。對于牛頓以及他同時代的自然哲學家來說,在他們的研究中,宗教是處于中心地位的。他們研究科學是為了尋找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證據(jù)——雖然現(xiàn)在有些科學家也信仰宗教,但宗教和他們的科學研究并無關(guān)系。而對于牛頓來說,宗教是處于中心地位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從希臘時代開始,研究自然哲學的目的就是尋找“原因”(cause)。上帝被認為是“第一因”(first cause),人們還需要尋找其他的原因。所以說,引力就像是某種“原因”。在當時也有另一群數(shù)學家,他們并不是在尋找“原因”,而是在尋找一種“解釋”,尋找數(shù)學上的一種描述。他們在乎的是能夠利用數(shù)學來描述一種現(xiàn)象,所以,牛頓的著作才叫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因為他所做的一件事就包括把數(shù)學和自然哲學結(jié)合在一起,這在之前是分開的兩件事。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門前有一棵從牛頓故鄉(xiāng)的蘋果園移來的蘋果樹(?視覺中國)
苗千:你會如何向讀者介紹牛頓?可以說他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嗎?
法拉:我不會說牛頓是這個世界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而會說他是一個得到了如此名譽的人。人們確實把他看作一位偉大的天才,但實際上這是所謂的“名人文化”(celebrity culture)中的一部分。我個人并不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天才。他非常聰明,非常有天賦,但其他很多人也是如此。社會中確實有這樣一種趨勢,會說某個人有一些非常不同尋常的地方,然后,稱他為天才。對我來說,這就像是把他從蕓蕓眾生之中排除掉,變成宗教中的圣人一樣。有一位學者說牛頓是通過他的智慧成為天才的,超越了其他所有人。我并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但他確實擁有這樣的名聲。
在皇家學會展示的由牛頓制作的第一架反射望遠鏡的復制品(?視覺中國)
苗千:牛頓說他站在了很多巨人的肩膀上,這些巨人都包括哪些人呢?
法拉:首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并不是牛頓發(fā)明的。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是一位12 世紀的法國修道士。在很多教堂的窗戶上都寫著這句話,這是一個很著名的表達方式。
其次,牛頓是在給羅伯特·胡克的一封信里提到了這句話。胡克是牛頓在科學研究上的敵人,而且,在當時他還指控牛頓抄襲自己的想法。牛頓和胡克之間相互厭惡,所以牛頓給胡克寫信解釋:“我并沒有抄襲你的想法。”而且,他寫道:“如果我真的需要抄襲別人的想法,我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你的肩膀上)。”這就讓這場爭論顯得更加難堪了,因為胡克在生理上屬于殘疾人。他個子非常矮小,并且脊柱彎曲,從16 歲就開始駝背,等到成年時身體幾乎與地面平行了。所以,牛頓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際上是一種對胡克身有殘疾的很過分的攻擊。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情況,但有趣的是,這句話又變得盡人皆知。牛頓可以非常好客、非常迷人,但有時也會非常有報復心,甚至令人厭惡。現(xiàn)在真的難以說清牛頓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因為我們現(xiàn)在只有一些對他感興趣的人留下的回憶錄。人們要么把他描述得非常美好,要么把他寫得非常糟糕。
苗千:對于那些和牛頓幾乎同時代的人,比如萊布尼茨和胡克,宗教在他們的研究中也處于中心地位嗎?
法拉:牛頓曾經(jīng)和萊布尼茨就誰首先發(fā)明了微積分有過爭論,他們在“上帝在宇宙中的角色”方面也有著非常大的分歧。牛頓認為,上帝的存在是“內(nèi)在的”(immanent),也就是說,上帝無所不在,也可以對宇宙的發(fā)展進行干預。萊布尼茨則認為這種想法毫無道理。他有一個著名的表述:牛頓和他的追隨者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如同蹩腳的制表匠一樣的上帝,需要不斷干預他創(chuàng)造的宇宙。對于萊布尼茨來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宇宙之后,就讓宇宙自己運轉(zhuǎn)了。關(guān)于上帝對宇宙的作用,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觀點。實際上,兩個人在18 世紀進行的這些辯論,不僅是關(guān)于自然哲學的,也是關(guān)于神學和物理學的。兩人之間的巨大分歧還涉及“超距作用”。牛頓認為存在超距作用,比如說,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引力可以通過真空傳播。而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因為當時人們認為“物質(zhì)”(matter)和“精神”(spirit)之間有著明顯的分別,物質(zhì)存在于世上,而精神則屬于神。如果你賦予物質(zhì)以精神,就等于行使了神的權(quán)利。在當時,關(guān)于引力的本質(zhì)有著大量的討論。現(xiàn)在我們認為能量可以通過真空傳播,但在18 世紀,人們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思想的。正因如此,牛頓才提出了另外一個模型,提出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不可見、不可感知的“以太”。以太是由極小極小的相互排斥的粒子構(gòu)成的,就像聲音通過空氣傳播一樣,引力通過以太來傳播。一直到19 世紀,人們才普遍接受了以太的存在。直到1905 年,愛因斯坦發(fā)表了狹義相對論,以太模型才被拋棄。
02
《原理》的重要性何時開始顯現(xiàn)
苗千:牛頓一開始似乎并不是很積極地寫一部論述自己的力學研究的著作,如果沒有埃德蒙·哈雷的督促和幫助,這本書甚至可能不會出現(xiàn)。但隨后,牛頓似乎對“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者”和“微積分的發(fā)明人”這樣的稱號又格外敏感。
法拉:這本書源于哈雷、胡克以及另外一個人關(guān)于行星運行軌道的爭論,后來他們?nèi)蛘遗nD尋求幫助。牛頓告訴他們,這個問題他早已解決。牛頓沒有在自己的舊筆記中找到記錄,于是花了兩周時間寫了一篇論文,講述了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定理,并且,這會導致行星沿著橢圓形的軌道運行。于是,哈雷鼓勵牛頓把他的研究結(jié)果全部發(fā)表出來,并出錢幫助他出版了這部書。哈雷幾乎算是把紙放在牛頓的筆下讓他寫出來的。
關(guān)于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并沒有太大的爭論,但關(guān)于微積分的發(fā)明,牛頓和萊布尼茨曾經(jīng)有過長時間的爭論。牛頓和萊布尼茨看起來是在同一時間進行研究的,他們還曾經(jīng)通過信。諷刺的是,現(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微積分符號是萊布尼茨發(fā)明的;更諷刺的是,牛頓實際上并不愿意使用微積分,他認為人們應該使用幾何學方法,因為他認為這是古希臘人使用的方法,而在古希臘時代之后一切都開始走下坡路了。當時在英格蘭幾乎沒有人使用微積分,但在歐洲大陸已經(jīng)有人——比如歐拉——開始使用微積分了。隨著微積分的發(fā)展,到了18 世紀末,大多數(shù)人都開始使用微積分了。牛頓和胡克、萊布尼茨、約翰·弗蘭斯蒂德(John Flamsteed)這三個主要人物都有過多年的爭論,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尖酸刻薄的人,非常在意科學發(fā)現(xiàn)以及各種名譽。
苗千:《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最開始是用拉丁文寫的,其中還有非常艱深的數(shù)學。那么,它是面向哪些讀者的呢?
法拉:在這部書出版的最初幾年里,只有極少的讀者讀過這本書。牛頓說他有意把書寫得艱深,這樣他就不用不斷去向別人解釋書中的內(nèi)容了。至于這部書的大眾化,以及后來人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內(nèi)容,都是由牛頓的追隨者們完成的。也就是說,從出版這部書到人們理解這部書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牛頓在1687 年完成了這部書,但它在很長時間里并沒有什么反響,只有一些大學里的數(shù)學家對其進行了研究。荷蘭萊頓大學的一位數(shù)學家設(shè)計了一系列實驗對牛頓的力學理論進行驗證,之后他用拉丁文發(fā)表了這些實驗。1729 年,有人把這部書翻譯成英文,其重要性才逐漸顯現(xiàn)出來。1749 年,夏特萊侯爵夫人(émilie du Chatelet)完成了這部書的法文翻譯。此外,她還介紹了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的思想,并且加上了很多注釋。在法國,直到18 世紀下半葉人們才認識到這部書的重要意義。當然,人們在接受這部書的過程中還伴隨著關(guān)于神學和哲學的辯論。
苗千:牛頓的宗教觀是否影響了他在自然哲學方面的研究?
法拉:就像我們會把宗教、哲學和歷史區(qū)別對待一樣,他對宗教、自然哲學,包括煉金術(shù)也都是加以區(qū)分的。
苗千:對于當時的劍橋?qū)W者來說,癡迷于煉金術(shù)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嗎?
法拉:這在當時也并不常見,所以牛頓必須非常小心。我想,對此的一種解釋是,牛頓可能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都在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發(fā)生轉(zhuǎn)變:橡果可以長成一棵大樹,把生雞蛋加熱就會變成固態(tài)……關(guān)鍵之處在于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并且掌握它。煉金術(shù)的思路就是把鉛轉(zhuǎn)變成金,一個人的靈魂也會從黑暗轉(zhuǎn)變?yōu)楣饷鳌磺卸际顷P(guān)于轉(zhuǎn)變的。在當時,化學和宗教也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03
牛頓最大的科學遺產(chǎn)是什么?
苗千:牛頓曾說“我不做假設(shè)”,這是他對于笛卡爾主義者對他的引力理論的批評所做的回應嗎?
法拉:這只是他的回應的一部分。你可以讀一下他在1704年發(fā)表的《光學》,那也是一種英國經(jīng)驗主義對法國理性主義的回應。法國理性主義的理念是從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出發(fā),通過邏輯思辨就能得到知識;而英國經(jīng)驗主義的理念是從來源于實驗的數(shù)據(jù)出發(fā),以此建立你的理論。當時英法之間有很大的敵意——英法兩國在18 世紀還發(fā)生了戰(zhàn)爭,在自然哲學研究領(lǐng)域,英法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guān)系。光學領(lǐng)域也是如此。當時,在法國有很多人批評牛頓的光學理論,但牛頓并沒有提供關(guān)于他做光學實驗的細節(jié)。比如,他通過三棱鏡把來自太陽的白光分解為光譜,這個實驗在技術(shù)上的難度很大,人們需要精心地設(shè)計實驗,并且要用某種玻璃來制造三棱鏡。牛頓并沒有解釋這些細節(jié)問題,所以當時很多法國人認為他的光學理論是錯誤的。
苗千:現(xiàn)代物理學包含很多假設(shè),牛頓的方法是否已經(jīng)過時了?
法拉:牛頓說“我不做假設(shè)”,這句話的背景是非常復雜的。就像我剛才說的,其主要目的是反擊來自法國的批評。另外,我想牛頓所說的“假設(shè)”和我們現(xiàn)在所談論的“假設(shè)”意義并不一樣。現(xiàn)在很多科學家都是建立一種假設(shè),然后通過實驗去證實或者否定這種假設(shè)。我認為牛頓所謂的不做假設(shè),指的是他不帶任何成見地去看待這個世界,對任何可能性都表示接受;同時,他也不帶任何預設(shè)地工作,這才是他所說的“不做假設(shè)”的意思。
苗千:牛頓最大的科學遺產(chǎn)是什么?
法拉:我想牛頓最大的科學遺產(chǎn)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量化,可以通過數(shù)學來處理這一理念。我們可以看看現(xiàn)在人類對于經(jīng)濟學的研究,實際上它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是非常相似的,所以這個理念對人類造成了巨大影響。
苗千:人們對牛頓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法拉:我想,是人們認為牛頓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科學,以為他只不過是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然后整個世界就都被改變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人類花了五十到一百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科學革命,而且,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牛頓力學與牛頓最初呈現(xiàn)的牛頓力學是有很大不同的。他的版本中存在著上帝,而我們理解的牛頓力學是確定性的,并沒有上帝的存在——這是由拉普拉斯在18 世紀才完成的。
圖片均來自《改變?nèi)祟愡M程的科學理論》書中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